从大一到大二,几乎每堂课都会有翻转课堂。还记得第一次做翻转课堂的时候窘迫的模样,当时要讲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说来惭愧,其实我到现在连《围城》也都还没有看完。有时夜深人静时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虽然问题比较老套,但我竟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大学时光已经快过去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都做了哪些可以让自己刻骨铭心的事情?
我想,可能我现在最难忘的就是那些曾经“折磨”我的翻转课堂。在今天,我们终于讲完了现代主义的翻转课,因为时间和准备上的原因,我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满意。首先,我没有料想到同学们会对“新感觉”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感到疑惑。当我噼里啪啦说完《梅雨之夕》中那些“本我”、“自我”、“超我”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后,我全程都没有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特点和影响作任何阐述。现在想来,讲完1927-1937现代主义的时代特性直接对文本进行分析的确有点突兀。
因为中国现代主义所涉及的阶段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我想通过拉通时间线索,让同学们可以在整体上对中国现代主义有更好的理解,可是,四个阶段又包含着很多小的阶段,小的阶段里又有一些背景和特点,在短时间内无法说清楚。事实证明,图多的效果并不好,到最后,我为了赶时间,完全没有办法对一些同学们可能不是很熟悉的观点进行解释说明。
还有就是讲最后现代主义自身的特点的时候,因为赶时间,记忆一时有一点混乱,讲得前言不搭后语,其实这也是对于自己所要讲的内容不熟悉的表现。
其实,就像聂敏老师和蔡郎与老师说的那样,老师们设置翻转课堂并不是想要刁难我们,只是希望可以让我们有多上讲台的机会。上过翻转课堂的我,深刻地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说不假。讲短短几分钟的知识点就需要查阅整理几天的资料,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无比的枯燥、痛苦,但同时又十分汗颜于自己知识的浅薄。可能到最后,我们已经将可以查到的资料看了一遍,但发现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担心同学们的接受程度。
通过翻转课堂,我认为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多练习”。这样的练习不是说在心里默默地进行无声的演练,而是要尽最大的努力“逼”自己处在“现实”课堂当中,并且努力让自己脱稿,因为,连自己都记不住的东西,又如何奢求听众可以记住呢?在我看来,我觉得我们班的欧阳同学在民俗课上讲的古琴是很好的一次示范。
还有两点我一直都没有克服,一是口头禅二是普通话。我的口头禅在紧张时经常会不自觉地蹦出来,在今天的讲解当中,我可能每一句后面都接着一句“然后”。解决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绝非一日之功,不过,还是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翻转课堂中可以尽量避免。
总结准备翻转课堂的经验,可能就是多准备、多演练、多总结,少抱怨、少逃避、少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