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写了《你为什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后,有人留言,问各种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家孩子今年6岁了,但每次家里面来人都不主动问好,这样会不会显得没礼貌?
感觉孩子没有孝心,眼里只有自己,这算不算一个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喜欢吃独食,没有分享意识,怎么办?
孩子在家里没有做过家务,家长让干一点小事就不愿意,有什么好的方法?
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很差,如何才能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一个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其实,孩子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来说,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事情只要家长能够做出些许改变,可能孩子就会受益终身,所以,家长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改变自己。
1、关于礼貌的问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家长们想的那么严重,当孩子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家长会急于在朋友、同事面前展示自家孩子的风采,让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个也是孩子对除爸爸妈妈之外的陌生人的首次接触与认识,孩子就会知道,见人要问好“叔叔好”“阿姨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孩子学会了向别人问好。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对外界接触时,没有交给孩子与陌生人交流的方式,没有告诉孩子阿姨、叔叔、舅舅等称谓代表的意义和人群,或者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一点再认识也可。有些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时,没有给孩子教会如何正确的称呼别人,孩子长大了也不知道。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在孩子小时候没有搞清楚的事情,可能大一点就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你没有在一两岁孩子时教会这些称呼,到三四岁孩子可能就不想学了,到五六岁碰见陌生人时,他就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家长就会觉得丢脸,“这么大的人,连问人都不会,一点也不懂礼貌”,久而久之,孩子也觉得自己是个没礼貌的坏孩子,恶性循环。
所以,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为孩子准确介绍每一位亲朋好友,哪个人该怎么称呼,让孩子明明白白知道。长到五六岁、七八岁时,我们要正确引导,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说,不要动不动就扣一顶“不懂礼貌”的帽子。如果孩子没有做对,也不要大动干戈,指出孩子的问题,让他知道错在哪儿,下次注意就是。另外,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
2、关于孝心的问题。
这个其实关键是家长的问题。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有没有孝心,怎么能看出来呢?可能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在家里为自己端茶倒水,做点家务,觉得这是有孝心的表现。我也不反对这种做法,但我认为,以这样的做法来展示自己孩子有孝心,多少有些作秀之嫌。
教育孩子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要触及灵魂的,尤其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光有作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教给孩子真诚待人、真诚待己。就是说,哪怕端一杯水,也要是孩子自己发自内心的自然之举,没有家长的监督和督促,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以真性情示人,孩子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家长还是不要勉强。
孩子有没有孝心,关键是要看看家长自己做的如何,如果家长对老人能够关心备至、呵护体贴,那么耳濡目染,孩子就会学会体贴父母、孝敬父母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一个孩子为了表现所谓的孝心,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3、关于规则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个涉及孩子以后人生道路的关键问题。家长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敬畏规则,不能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坚守规则的底线。
孩子是不是遵守规则,与家长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交通规则,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是很多家长没有做好,带头闯红灯,给孩子起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孩子看到之后,觉得原来规则是可以变通的,是不用遵守的,这样就非常不好了。
前两天,网上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小孩和他妈妈捡到了一个钱包,结果他妈妈把里面的钱全部装到了自己的腰包,网上批评这位母亲没有给孩子带好头。可能很多家长觉得这是小事,我可以不遵守,但你小你要遵守,如果孩子也这样理解,他就会很危险了。孩子会学会在你面前一套、背后一套,这是我们做家长教育孩子的大忌,千万不能让孩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然孩子可能以后会犯大错。
很多规则在当时看来都是小事,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家长一定要慎之又慎,从小为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要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很多规则清清楚楚,做起来也不难,只是平时多加注意就行。比如,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横穿马路、借的东西及时归还,要按顺序排队,1.2米以上儿童坐车时要购票;等等。
4、关于习惯的养成
这个问题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孩子习惯太差,学习用品、玩具扔的到处都是,一天到晚看电视,不好好吃饭,等等。其实,我们可以对习惯简单归为两类: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一是生活习惯。
学龄前的大部分孩子遇到的都是生活习惯,如从不收拾自己的玩具、爱看电视、不好好吃饭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家长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想说,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都是你惯出来的,你要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负很大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想要什么东西、想看电视、不想吃饭的时候,作为家长,如果你一味迁就,就会将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断强化,直到这种行为通过不断训练成为一种习惯后,就很难改正了。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难,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更难。
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原则,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你没有原则地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在孩子二三岁时,还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能由着孩子来,很多习惯养成之后想改就难了。当然,在教育方法上,你可以选择自己能接受的,但基本的对错一定不能混淆。比如,有些孩子二三岁时,会骂人,见人就骂,这个你肯定知道不对,你可以及时更正,但你不能告诉孩子,你还小,骂骂人也没关系,这就没有道理了。
二是学习习惯。
当孩子上幼儿园至小学阶段,可能孩子碰到的更多问题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了。学习习惯不同于生活习惯,因为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以前没有接触过,而且有问题也没有生活习惯差那么明显,所以很多家长不重视,致使孩子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其实,只要家长稍稍留心,是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而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会受益终身。
学习习惯,顾名思义,是指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养成的习惯。有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比如,写家庭作业时,要家长一直在边上盯着;有任何问题第一时间求助家长,自己不动脑筋思考;边写字边玩耍;遇到不会的生字、词语,从来不查字典,等等。
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还没有接触过写作业这样一件新鲜事物,需要家长及时关注,遇到不会的题及时问家长,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在这时候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当甩手掌柜,什么也不管不问,全部交给老师,由孩子自行操作;二是什么都要过问,一笔一划都死死盯着,一不合适就帮孩子改正。
这两种方式其实是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根源,第一种情况下,孩子不会了就会玩,磨蹭,不求上进,反正不会嘛;第二种情况,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心理,什么都要家长看着,家长离开一会儿,孩子就一个字都不写,遇到问题也不思考。
其实,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你规定家庭作业半小时写完,写的时候不要干涉,写完之后在订正错误,让孩子自己想想为什么错了,这样有助于孩子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能什么都盯着,大人、小孩都吃力,还不讨好。
5、关于懂感恩、爱劳动的问题。
个人觉得这几个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如何学会与人分享,与人分享既是一种成长的方式,也是一种获得别人认可的途径。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是每一位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重要一课。家长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体会分享带给自己的愉悦体验,从而乐于与人分享,知道如何与人分享。
比如,当孩子遇到别的小孩时,家长要引导小孩把自己的东西分别人一半,有好东西时要与人共享,当别人给你东西时,要说谢谢,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原来把东西分给别人是很愉快的,他就自然学会了与别人分享,学会了当别人给他东西时要说谢谢,学会了感恩与回报。而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在别人眼中会是一个好孩子,这也反过来强化了孩子的认识,树立了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我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也完全不必将孩子的某一种不当行为上升到道德高度来谴责,就好比一颗成长中的小树苗,可能会长歪一点、长出小岔,但只要不出大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对其进行修理。孩子的许多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成为问题,家长一定要放正心态,多鼓励、多表扬,以赞赏的眼光注视孩子成长,即可。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请在文章后面进行评论,我会及时回复,如果有必要撰写文章,我也会尽己所能为你答疑解惑,祝愿您的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