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对坐井观天,或者说视野的局限性,或者说为什么自己没有别人站得高看得远,又或者说为什么要听其他人的,甚或说读书有什么用,内心之中,其实也没有一个强大的、清晰的柱子立在那里,但多读了历史书籍之后,这种概念就愈来愈强烈了,比如最近读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写的《从晚清到民国》。
这本书,作者以自己所掌握的大量史料,从客观的立场出发,不人云亦云,再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真实。
这里就书中所写,谈谈洪秀全因受阅历限制,导致起义的最终失败。
一、受自身成长的局限,他不可能领导农民实行政治上的改制。
洪秀全出身在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曾三次科举而不中,是个失意文人。骨子里受我国长期的封建文化影响很大。
虽然那时,已经过鸦片战争的失利,外夷文化的强大也显而易见,但长期受封建文化的 熏陶,农民的内心、思维还是麻木、偏执和狭小的。他也没有出去感受过资本主义的强大,也不会想到什么共产主义。他不会领导农民去推翻封建帝制;他们利用、领导农民起义的目的,还是脱离不了二千多年的旧式中华农业大帝国文化传统,依旧是“打天下”“建朝廷”“做皇帝”的路子。
有时成长环境真的决定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有什么样的输入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输出。
二、受出身影响,修改并利用宗教教义,鼓动引导农民起义。
洪秀全参加三次科举。在第二次应试时,无意得到一本基督传教士散发的传教小册子《劝世良言》。后来三次科举失败,生病四十多天,看了小册子,又梦见异象,说是见了上帝。后来又跟洋教士罗孝全学了《圣经》,之后去传教。
但他把《圣经》改了,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是天王。建立“拜上帝教”。老家广东经济、文化都比较先进,大家不相信他,他就跑到广西去传教。广西是个封闭、落后的地方,农民都受尽了苦难,正求解脱。见他把教义说得那么好,就响应者众。这也是大家的见识决定了他们的行动。
而且他们的宗教管理,充满了愚昧落后,跟他们的认知是一致的。
三、旧式农民(类似阿Q)的劣根性,也决定他们易满足,命中注定最终的失败。
清末,原本就象秋天的落叶,腐朽而不堪一击。太平天国起义后,一年不到,就拿下南京。这里的繁荣,农民哪里见识过;而且美女众多,看得挪不看眼。一年前还是农民、木匠、瓦匠的,现在就突然这么大的荣华;就象普通人,突然中了大彩,整个人都变了。所以天王、东西南北王,就不再想去打北京了,再这里大兴土木,比建王宫、王府了。
洪天王起义时,原有15个老婆,到了南京,一下子就增加到88个。东王杨秀清,一到南京,就下令选美。虽然,选女都化得丑,但到现场必须先洗脸;结果,一下子就被东王选走60个。
原本如果一路向北打,完全可以真正改变一个历史;但旧式农民(注:全文对农民没有贬义,只是一种客观陈述)的眼光,注定了他们的失败(或来又内讧不断,争权夺利,就不说了)。
整个来说,洪秀全的出身,处处制约他的视野,也制约了他能达到的高度。真的,有什么样的输入就有什么样的输出!
有时多看历史书有个好处,你就象天上的神,静静地观看尘世中的一切,给你的视局观是不一样的。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