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冬天,我才想起彤妹午睡的床还垫的是凉席,于是上午赶紧去学校把凉席换成了床单。
彤妹对我的大意已见怪不怪。晚上回家,她笑呵呵地对我说:"同学说,我的脚是班上最臭的。"她把午休时值日被同学笑话的糗事,说成了趣事,自个儿哈哈大笑。我也笑着说,"你并不直接说妈妈有错,因为没有给你洗鞋子,而是想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吧!"
突然发现,孩子对外界评价反应迟钝,没有特别敏感,是一件好事。
我想起来一个词:钝感力。第一次听说这一词,来自朋友的分享。
什么是钝感力?渡边淳一《钝感力》一书解释,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与迟钝相反的是,高度敏感自尊的人可能时常往心里去,时常会感到心累。
很多现实问题的症结在于,你过分重视他人的评价,而忽视自我的感受。
时常会碰到女生向老师哭诉,说哪哪同学说她说她坏话,哪哪同学排挤她。那天,有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因为被班上男同学言语攻击,她哭的梨花带雨。老师认为"才多大点事",可是孩子的情绪就是容易被言语所左右。萱姐思维敏捷,对外界负面评价也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反应。
再看看身边人,发现婆婆最有钝感力,率性而最能体味幸福。她活在当下,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情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她对事物的要求很简单:上就上点,下就下点。有时候,公公觉得非常值得争论的事情,在她的眼里,都不值一提。她的口头禅是都可以,这没什么关系。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拥有钝感力或者说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董宇辉回忆起他的过去,也感谢拥有钝感力的自己,童年时奶奶对冰雹损坏苹果的态度影响了他,这些经历都化作坚韧不拔的力量。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方面,钝感力不尽相同。有时候是迅速忘记不快的能力,有时候是迎接失败接受挑战的能力,有时候是坦然面对流言的能力,有时候是对嫉妒嘲讽心怀感激的能力,诸如此类。
有些孩子天生就有钝感力,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她们宽容自由的成长环境赋予了她们拥有钝感力的性格使然。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钝感力需要修炼。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是长期修炼的结果。对于父母而言,更加宽容看待孩子的错误,慢一点没关系,并不影响他的可爱。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的问题钝感一点,对待"熊孩子",不必一时"死磕",多一份包容与耐心,就多一份从容与释怀。
《情绪钝感力,啥事不往心里去》一书的插画里描述,钝感是一种才能,做一套情绪瑜伽操,把生活压力变成"快乐多巴胺"。同时,学会积极沟通,不要总是"猜"。避免让自己陷入情绪的内耗中。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自信+热情”。对恶意钝感,对琐事钝感,就让生活的挑战成为五彩的能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