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校园种了很多绿化芒。
绿化芒结的芒果小,且不美味,入口苦涩。
然而,依然试过兴致勃勃地和几个同学半夜三更跑到校道上,一边嘻嘻哈哈,一边用拖鞋当采摘工具摘(za)芒果——有一个同学还不小心把拖鞋挂到了树上。
也试过在学校里的小食街,用某东东装了水,傻子一样追打,嬉闹。
出来工作后,极少疯狂事。即使有,也是被动的。
有一年和同事到附近某度假小镇露营。
结果到了目的地,找了镇外的一块空地,安营扎寨,准备妥当,烧烤刚开始,下雨了。
且越下越大。从刚开始的能撑着伞勉强让烧烤继续,到后来火灭了,不得不各自入帐篷睡觉。
耳边大雨滂沱。几乎整宿未睡。
天微亮就起来,雨停了,还得跟小年轻去爬山,被潮湿的灌木弄得全身湿透。回到镇上吃东西,几个同事轮流到老板的家里洗澡……
几年前到海边小镇,因为没订到住宿的地儿,只能租海边的帐篷,结果没有垫子,被磕了一宿没睡好。
一些当时觉得没劲甚至沮丧的事件,反而令人记忆深刻。
2
对“有趣”一词留下深刻印象,是在很多年前。
那时偶然看到蔡康永的微博,对他的文风很是折服。
用词不生僻,轻松直白,娓娓道来,但细品却风味独具,再细品,便能读到他对人与世事的深刻体察。
而且,他总喜欢说“好玩”。回溯过往,拼读身边二三事,常常用好玩来形容。
后来,在网上一次性买了几本他的书,《LA流浪记》、《那些男孩教我的事》、《有一天啊,宝宝》、《艺术里的金钱游戏:蔡康永建议你艺术投资之道》。
其中《有一天啊,宝宝》据说是写给小S尚未出世的宝宝的:
——内容很有意思:段落零散,寥寥数语,看似与宝宝聊天,其实是把感悟与想法告予大人。
连最近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编辑下的标题都是《蔡康永:不定义自己,可能更有趣》。
一个人看到了什么,代表他的心里有什么。
一个人的心中有趣味,他看到的世界就有趣味。
而能做到的人,不多。
3
一代鬼才画家黄永玉在2009年写了一幅字: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
戏谑,吐槽,妙趣横生。
文如其人。
2010年。黄永玉八十多岁,到北京,住在后来被他命名为“芥末”的故居中。
是一所四壁皆墙的老房子,除了窄门,整幢房子连一扇窗也没有——倘若关门,屋内便如入夜,伸手不见五指。
黄永玉没嫌弃,不感憋屈,反而大笑。边笑边拿出白纸贴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窗户,极其逼真
——此时他已是艺术大师,虽无大学文凭,也没系统钻研过美术史,但他创作的油画、国画、漫画、雕塑等,看似随手涂鸦,但已值几十万。
这种世人少有的童真背后,其实是洞明人间正道的沧桑,是世事练达后的返璞:
黄永玉12岁就外出谋生,后来抗战爆发,不得不辍学,在社会上四处闯荡,期间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
14岁,在艺术界出道,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32岁,作品轰动中国画坛;
年过半百,跑去考驾照;
90岁,不安分,偏爱红装,嗜烟如命;
93岁,开着法拉利到处跑
……
可见,他并非没有经历过世事变迁,风雨砥砺,只是他选择了用“有意思”的角度来面对而已。
如他在画作《快乐鼠》表达的:每个人生活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不过是对待生活的那一颗心。
4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最爱的一句诗是宋朝人蔡持正写的: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他向往里面蕴含的云淡风轻,悠然自得。
所以,会在夜不能寐时临摹《心经》,也在家中的墙壁上挂上弘一法师的真迹:
自性真清净,诸法无去来。
其实,年轻时,他“个性扭捏”,后来察觉到自己的性格让周围人“不好过”,要“扭转过来,把自己变得开朗”,遂暗下决心:“我决定活得有趣。”
于是,“人家快的时候,我们慢;人家慢的时候,我们快,要跟人家不同。卖蛋卷,人家都卖甜的,我就卖咸的。这是思考的态度。一般人都是很闷的,他们最坏了,要做这个世界里好玩的人。”
这与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的洞见相互呼应: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5
看过一篇文章,讲心量的,里面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朋友圈。
有的人总是看不惯别人发的文字,别人发正能量,便说别人是鸡汤,是装逼。别人发唏嘘感叹,便说别人矫情。
但是,当你换一个角度,你会看到世相百态,看到这个世界的多彩与丰富。
作为一个观众,你看尽各式各样的戏码,还不用买票,便宜全占了。
这样一来,理应感到趣味十足。
除了朋友圈,网友如此,社会也如此。
用“有意思”去看这个世界,你会少了苛责,多了包容,更能享受到一种难得的兴味。
6
据说在艺术圈有一种说法:艺术家是孩子,也近似于疯子。
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就形容自己“以前活得像80岁,现在像13岁的孩子”,因为“作为孩子我总觉得自己老成,但是长大后就反过来了,越老反倒越年轻。可能我的大脑年龄只有13岁,因为在做创作的时候,有时需要通过孩子的视角来看,看到的都是新鲜的东西,所以作为艺术家要像孩子一样看世界。”
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大抵会经历三个阶段:
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最后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三个阶段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与第一阶段表象相同,本质却有天壤之别——
是推文《你不炒股?但身上一定也有股民的劣根……》写的资本市场的稳定盈利与追涨杀跌的区别;也是无知者无畏与风雨砥砺后的淡定沉和的区别。
阶段一至三,其实是人从孩子般的单纯与天真,到成长时面临纷繁世事的困惑与迷茫,至最后通达世事豁达坦荡,又回归孩童的单纯与天真的过程。
不过一个循环,或者说,回归。
人到了第三阶段,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世事洞明而玩世不恭,是浮华览尽而拈花一笑,是看破,而不道破。
如果说一个人是明白人,我想:在历练过后云淡风轻的人一定是明白人;用“有意思”去解读这个世间所有的人事物(无论是好还是不好)的人,也一定是。
我是悟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