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这种事,和京剧一样,本来也不说用来凑热闹的,而写字,本来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见到张铁林的那天,是在他家,上午北京天气也好,我们三个人找路找得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摸到了门,按了铃后听得中气十足一声“呵!谁呀!”,这一声气沉丹田,听得我们三个分分钟想要下跪叩首大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可其实“皇阿玛”张铁林本人挺随和随便的,那天阴差阳错,我们和另外一波电台采访撞到了一起,皇阿玛作为“千古一帝”,随随便便就把我们这一帮子都好吃好喝好好奇得安顿妥帖了。
关于如何卖一份高冷的安利
张铁林始终有一个调调,就是他觉得对于喜欢的事情,敬畏是天生的,对不喜欢的东西,强迫对方接受也是没用的。
文化尤其是这样,造化领悟的事情,强求不得。(高冷就是分分钟让你长跪不起)
文人收藏在他看来基本就是个曲高和寡的小众爱好,和大街上遛鸟玩手串的大爷们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结果现在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收藏”都是为贴金和升值去的。“煤老板买了煤,钱不知道哪儿搁,突然有一天开始去拍卖行买东西,今天十块钱买下来,明天能卖十五块”。本来是个雅事,结果被搅合俗了,so sad。
写字无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张铁林写字,和收藏一样,和他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生活密不可分。他说家里的老人原来是中医,开方子都是用小字,他从小就跟着学会了写小字,然后就喜欢上了。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在社会动荡的少年时代,还是中年后的英国生活,写字都没有离开他,至于他的字写得怎么样,本来也不是把写字当营生,玩的事自己嗨森就好,别人爱谁谁吧。
因为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爱好,他也不觉得写字=书法,“我就写我自己的,也不是加入什么协会,写字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
真心喜欢就不能退却
那时候大概是2000年,张铁林和王刚、张国立老师拍摄国民偶像神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闲暇,他看“和珅大人”下戏之后总是百无聊赖,就怂恿他去拍卖会学习学习,长长见识。(就此把和大人指向了一条不归路)
那时候,张铁林已经开始专注于收藏古籍善本的手札。他的手札基本都是从拍卖会来的,根据拍卖规矩,善本类都是先问有没有人要包圆,行话叫“整拍”。赵之谦的那次拍卖,体量巨大,有好多等着捡漏的人。张铁林上来一口就要定了整拍,全场都在皇阿玛的大手笔下傻眼了。
说白了就是八卦
他说,信札说白了就是古代的微信,你发微信的时候不会在意用什么字体字号,只在乎说了什么,所以信札上就有了古时文化人最真挚的情感,你能看出他们的生活点滴(鸡毛蒜皮)和所想所感(脑洞八卦)。而且,经历了数代人的迁徙、战乱和灾难,能保存下来的肯定都是名人的信札,如今他将这些“古早版微信截图”拿在手里,就好似融入了他们的生活(tips:据说真实的乾隆也爱收集信札,可见八卦之心乃帝王之本)
“我要保证我手上所有的信札,都能找到一个能善待他的人家。而不是在那些旷世巨作上抹一把鼻涕上去,占为己有。”。
就是玩的事,犯不上那么正经
张铁林觉得对于收藏的人来说,错过的故事是最伤心的。在收手札的过程中,他也是会碰到煞有介事的人,有骗子,更有终身错过的扼腕。“我这人特专一,我自从收集手札,对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一见钟情的感觉。”
在他看来,在收藏上不要妄自菲薄,人的精力和财力有限,最后必然会走上越收越精、越收越窄的道路,这也正是真正的收藏家,因为集中才会有深度的研究与足够的沉浸。
张铁林说,鉴赏其实很简单,“真东西见得多了,就基本不会误入假货”。他用信札打比方,那些纸张,墨,印,用词造句,基本格式……见得多了,就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而在他看来,真的藏家也不会去干那种聚众密集交流的事。
不是学习,是玩儿,是生活。
这便是张铁林的收藏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