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尧、舜、禹”三位先古君主之间的“禅让”问题,在中国历史中一直都倍受争议。
韩非子说舜逼尧让位,禹逼舜让位;而孔子则是说尧看见舜很贤能,所以决定把位置让给他,而舜因为禹在治水上立了大功,所以把位置让给了他。
当然了,以上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需要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关系上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尧、舜、禹三人所处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
这个时期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比较蒙昧,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聚居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需要选出领袖的话,一般都会采取部落盟推的方式。比如某一个部落势力比较强大时,可能这个部落首领就会担任该部落联盟的首领。
其次,这种部落的管理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西夏王朝早期,拓跋氏就是其他西夏国部落公推的首领。而到了明末,女真人也是采取这样的管理模式,八旗首领由八个大型部落的首领兼任,由于努尔哈赤领导的正黄旗是这八个大型部落里实力最强的一支,所以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女真人的共主。
由此可见,关于“尧、舜、禹”三人之间的“禅让”问题,我们虽然不能说是逼迫让位,但是显然也是跟德行没有直接关系。一句话,都是靠实力和功劳说话,跟德行没什么大关系。
至于孔子为什么这样说,主要还是为他的儒家学说铺路。而韩非子的说法显然也是为他的学派提供证据而已,两者的目的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