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1〕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22〕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译文】:
陆澄问:“朱熹说‘用分析的方法将天理了解到极致使其不杂乱,然后将了解到的天理归纳合并在一起,让其包罗万象。’这句话对吗?”
先生答:“不完全对,天理岂是靠分析得出来的?又何必归纳总结在一起?圣人说到‘精一’已经是最正确的了。”
先生说:“自我反省体察是有事时的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无事时的自我反省体察。”
【详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段,仍旧是王阳明对朱熹的观点的评价。‘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这句话的解释,我在译文中有所表述。王阳明并非全盘否定朱熹的这句话,而是说“恐亦未及”,意思是不完全对。
我们可以结合当下来理解。做事也好,做人也罢,我们都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些事选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些人选择坚守某个原则。这两种人,都有成功的案例。所以王阳明说不完全对,这个不完全对说出来,是因为心学是一门大道至简的学问。也就是偏向于后者的坚定某一个原则。在心学范畴中,则是坚定一个天理。
举个例子,有学生问孔子,老师什么都知道,是不是因为学习的多呢?孔子答,并非如此。而是孔子知道了某种原理,则可推导出万事万物。
心学,正是如此一门学问。让我们在内心上探求。则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第二段,则是日常功夫指导。我们在冥想,打坐时。思想不可能停滞,但要专注一个天理。专注内心的格物。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自我反省也是存心养性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