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了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产生了极大的焦虑感,生怕少学点,慢学点什么东西就失去了升职加薪的可能,就错过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而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知识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它有根,有枝干,还有更多的树叶,每天压着我们喘不过来气的恰恰就是这些树叶,无论我们投入多少时间,穷尽一生也无法抓住所有的树叶。
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或几个细分领域,倾注我们的注意力。然而,找到领域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人为了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每天逼着自己学习很多知识,看起来很勤奋,但其实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坑里。
以我自己为例子,我曾经计划着每天要读英语,编程,读书,写作,还参加了线上课。看起来很充实,结果不到两个月我就坚持不下去了。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精力不够用,另一方面觉得什么都没学精。
后来,参加了用永澄老师的共读活动,我才明白,如果我还坚持以前的那种多任务并行的方法,那么我注定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既然一样,那么注定我的收益是很低的。他的理念是“做少得多”,“以慢为快”地专注于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比如,很多人都想学写作,学演讲等等,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自己理解力不够,分析力不足,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或者做出来的演讲,质量不会很高的。
你是否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觉得很有启发感,但是让你说缺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的大脑其实和电脑很相似,都有“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前者相当于内存,后者相当于硬盘。内存中的东西关机之后就没了,只有存到硬盘里的东西才能一直保留。对于写作来说,包含两个过程,先输入和后输出。输入就相当于我们从外界获取知识然后写入到我们的“长时工作记忆”当中,一直保留下来,比如大家都知道1+1=2,而输出则是把这种长时工作记忆调取出来。输入其实包括理解和分析,输出则是通过表达来展示。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就明白,不是先去学写作,而是去尝试理解你正在学习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思考把它内化,最后通过表达来输出。
先理解分析,才能清楚表达,不然表达的出来的东西是不清晰的,结果是浅显的,那么又怎么能成为少部分的人呢?
其实练习理解和分析能力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刚开始是非常慢的,但是一旦这个过程熟悉化,自动化,习惯化之后,你会发现你下意识的就会去理解和分析,你会看到别人看不见的层次,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的分析一下在学习一个新技能时,先思考下这件事对自己是否真的重要,自己是否有时间,是否适合当下的自己,能不能加深自己的认知深度。然后,拆分这个技能,看看它需要的前置技能是哪些。
有时候,一系列的串联技能,换换位置,就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益。
借用永澄老师的一句话:“平庸的策略只能获得平庸的收益”,希望你能找到高效的策略,用正确的方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