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滴,道理可能正在鄙视你。
祖师阳明先生年少便立成圣贤之志,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不忘初心、辗转追寻的过程,他从懵懂少年起就尝试学习存世的所有学问,并不拘拗于家学、儒学,很是离经叛道,曾醉心于兵家战阵,也出入释道,能干出新婚之夜与世外高人坐而论道的事,还有哲学史上著名的七天七夜“守仁格竹”的故事,都是他在龙场悟道之前所有的问心之旅,曾经枯坐、静养,也曾出世避俗,历尽千帆,最终修行秘诀归结于一句话:“心性还须事上磨”。
很多人说起修行要么觉得玄之又玄,要么就是应是去深山老林,远离世俗,最好是去道观静寺,静坐,修禅,读经,让心沉静下来,或是朝拜宗教圣地,之前有个很火的纪录片叫《冈仁波齐》,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片中一些虔诚信徒的朝拜之旅很是刺激了一些俗世中蝇营狗苟的小心脏,有的人还专门冒着生命危险去转上几圈,可刻意就是“着相”,佛家有佛、菩萨等弘法是不能显露神通,以免大众受震撼而皈依,其心不诚,这就叫“外魔”。必须借助外物才能做事,或者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全部都是心神不强大的缘故,而修行本质就是脱离外道,直指本心。祖师入世历经起伏坎坷成圣贤,太祖专门在闹市戏院读书,这都是修炼。
百姓日用皆为道。
远离纷嚣,在山里谁都能静得下来,修行本就是逆天性而行,一口万事不萦怀的涵养功夫,那是要在无数风浪之中岿然不动才练得出来。
1509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几个月后,他给弟子们写信谈心学,最后说道:“政事虽剧,亦是学问之地”。工作即修行,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这一点在后世被无数企业家奉为圭皋,比如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他作为心学弟子,经常说要心无旁骛的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世间做事和修行是一体的,正如知行合一,在做事上磨练出心学基础,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今天听吴伯凡老师讲知行合一,说军事指挥官在战前所得情报是极其有限的,为了减少战场上因为不可知情报而导致的损失,有种侦察叫火力侦察,就是营造战争场景,让敌人把真实实力展示出来,古时这种打法叫佯攻,由此可知真正的“格物”就是和“物”格斗,在博弈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教“物”的深层原理,我对此种解释击节赞赏,这就是“心性还须事上磨”,只学习是没用的,像祖师那样格竹七天七夜都没什么用,只有在内忧外困,将生死置之度外,才有可能心外通透,悟出大道。
与“物”格斗,与世事博弈,那些道理是用来斗的,而不是仅仅知道就可以,难怪会有“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会不屑的说:”不敢动手的懦夫,还想让我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