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
勃拉姆斯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滔滔大河。”
瓦格纳说:“巴赫的音乐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贝多芬和莫扎特写了《安魂曲》送给巴赫,表达尊敬。
于古典音乐,或许很多人是害怕甚至排斥巴赫的,当然包括曾经的我。是的,因为复调太难,太单调。但是年龄和经历会让你某一刻突然爱上一段旋律,一个背后的故事,甚至一位作曲家。
巴赫的音乐它不只是大家认为的难听懂的古典音乐,可以说是相当难的音乐。不过,最近国内有一股巴赫的热潮,一大半是因为著名钢琴家朱晓玫,她弹得《哥德堡变奏曲》,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具有中国风味的巴赫。去年,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来中国演奏,选的是全套的巴赫。在音乐会上全部演奏巴赫的作品是挺冒险的,会担心现场的观众会昏昏欲睡,但是居然一票难求。
巴赫的音乐,被称为纯音乐,在西方贝多芬,勃拉姆斯都是纯音乐的代表人物。所谓纯音乐,就是按照音乐自身的逻辑来发展音乐。这和一些标题音乐,比如文学,绘画,诗歌等影响和启发的描绘大海,日出之类的标题音乐是截然不同的。当我们了解了纯音乐的写作逻辑之后,就会理解音乐写作的内部的核心,所以,去了解巴赫的音乐后会更容易的去了解西方的音乐。
巴赫的作品,对于演奏家来说等于一部《圣经》,很多演奏家到了晚年,都会来录巴赫,这是他们往大师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翻开权威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会发现有50多个巴赫,在巴赫生活的那个德国中部的地区,如果你信巴赫,大家就会问你是不是音乐家。音乐天赋是可以遗传的,经过家族几代氛围的渲染,巴赫家族到了第五代终于出现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如何听巴赫?在巴赫的作品中没有分明的情感,也没有具体的故事,所以很多人觉得很难听懂。其实巴赫特别适合当作一个建筑来听。因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当听完巴赫,人们经常会用圣洁雄伟,仪式感,宗教感来形容,我觉得这些形容是太空范。如果我们把他当一个建筑来听,去了解它内部之间的细节可逻辑,如何转调,如何发展,变化,这样才能对巴赫有深入的了解。
一段时间内巴赫并不出名,他一直是音乐家的音乐家,很多职业音乐家都非常喜欢他。像贝多芬,他晚年出门散步经常装着巴赫的《十二平均率》。在巴赫在世的时候,他只是一位二线的音乐家,一位貌不起眼的老实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四平八稳的,而且脾气还挺倔,总是得罪“老板”,经常跳槽。莱比锡的教堂,要选一位教堂乐长,大家会先考虑泰勒曼,泰勒曼说没有档期,大家才会想到巴赫。一直到1829年的某天,这时已经是巴赫逝世一百年了,年轻的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在柏林的皇家图书馆里,翻到了《马泰受难曲》,被深深的震撼了。之后他花了不少心血,去整理演出,让巴赫的音乐重见天日。当年在莱比锡公演巴赫的《马泰受难曲》是巴赫音乐复兴和走向公众的标志。如果没有那场跨时代的音乐会,巴赫或许只是一位音乐家们的老师,乐谱只被图书馆收藏。
巴赫最感动我的是他音乐中的宗教感。他写宗教音乐也写世俗音乐,他宗教音乐里有非常活泼的世俗的乐趣,而他的世俗音乐却有圆融而刚直的宗教力量。他是为了信仰以及像信仰一般的情感而写作的。所以于我,他的音乐有一股放肆四海真理的东西,给人生的思考带来更多的启发,去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