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是否会有人和我一样,最开始都以为他叫李拓(tuo)远?其实是李柘(zhe)远,难道学长连名字都要秒杀我等学渣吗?哈哈哈哈哈嗝,玩笑归玩笑,想想他22岁入职高盛,我现在22岁在写他畅销书的读后感,我笑不出来了……为什么学长那么厉害那么年轻还那么帅???
全书逻辑很清晰,主要是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求学之路,从申请实习、正式录用到辞职创业的求职之路这两条时间轴,以及其他生活经历和有趣故事。不妨分析下两条成功之路背后的原因。
1. 求学之路
1999年,二年级,8岁,立志考上最棒大学
2006年7月,初三升高一暑假,15岁,更改目标大学:哈佛、耶鲁和斯坦福
2007-2009年,高一至高三,16至18岁,确定目标大学:耶鲁;制定和执行计划
2010-2013年,大一至大四,19至22岁,四年全额奖学金就读于耶鲁
2016-2018年,研一至研二,25至27岁,就读于哈佛商学院MBA
简单来说,这条成功求学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家庭教育(客观)和自我认知(主观),二者缺一不可。
(1)家庭教育
学长能够考取耶鲁,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姥爷毕业于西南联大,从小学起就有了大学的概念,并逐渐把第一个十年计划——考上最棒大学的目标具体到北大、清华和港大。而在中国中西部偏远地区或者各省份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同龄人压根没把大学放在心上或知之甚少。“上大学,真的不只是为了拿学历,而更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
母亲是大学英文讲师,一则大学老师在教育方面本就更擅长,也的确在着重培养学长的全方位能力方面做得很好。“小时候比较文弱、腼腆胆怯,于是带他出去运动、交友、旅游等等,很多事情也交由他自行决策”。履被问及如何培养出“小佛爷”,答曰“无为而治,适时引导”。二则学外语尤其是英语的人对于外界的触感会比不懂的人更早且更深刻,在学长的向外(外国或外界)学习方面可以提携一把,言传身教。并且那时围绕在学长身边的人都以大学生为主,更是潜移默化地开拓了眼界。“90年代中,妈妈的学生里,已经有佼佼者被耶鲁的研究生院录取,远渡重洋去了美利坚深造”。
在其母所作序言中,“父母的天职是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优良的体质和人生态度”。从学长的经历来看,这三个都做到了,并且还是在单亲家庭喔!相比现在,很多双亲家庭培养出的一批妈宝男就不赘述了。
(2)自我认知
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家庭教育,想要逆袭不是不可能,只是会更难。按照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你看学长的校友……)在上世纪60年代的连锁信件实验中得出的“六度分割理论”:两位素不相识的人能够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建立关系,一般最多不超过六人。举个例子,也就是你想认识李柘远,你的同学A认识姨妈B,他的表哥C认识朋友D,而D刚好是学长的同事。好了,人际距离其实不大,那为什么我们都看不到这个人际网络呢?
因为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到的弱联系。一方面我们的周遭都太过于趋同化,这也是人以群分的弊端。假设学长跟他的同学一起高考,保送清华北大轻而易举,也就很有可能没有这篇文章了。所以为了突破舒适圈,不仅需要有建立弱联系的资源,或者说人脉,而且要能维系弱联系和将其转化为自己进步的方法。另一方面,外部资源是有限的,即使你有建立维护和转化弱联系的能力,也要承担比有充分家庭教育的更大风险——冲出去竞争,并且还不一定成功。所以既要有甘为天下先的魄力,也得有承担风险和失败的勇气。把模联引进厦大就是明证。
“不能因为生活在资源和平台有限的二线城市就安于现状、不思探索。相反,正是因为没有北京上海那样优厚的环境,‘小地方’的我们才更应该给自己加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去发现和把握机会。大城市的同龄人能做到的,智商情商都不低的我们也必须能。资源可以缺,心气不能灭。”
2. 求职之路
2012年,大三,21岁,进入高盛实习
2013-2015年,22-24岁,正式进入高盛,成为投行分析师
2015-2016年,24-25岁,加入高端旅行公司Wildchina(碧山)
对于这条成功求职路,究其原因,前提是对自己的足够了解,可以细化到两个能力:规划力和执行力。
(1)规划力
“无论你的理想是什么,对于职业规划,一定要从全方位考量”。在就业前昔的大三,学长首先是列出耶鲁本科毕业生的大部分选项:“继续读书、管理咨询业、金融行业、公益和非政府组织或开始创业”,逐一筛选和权衡适合度,得出金融行业。然后通过分析金融行业当中的会计师事务所、私募、风险投资和投资银行,最终选定投行,对于选投行的原因也是头头是道:专业实践、自虐锻炼、优秀圈子、高薪待遇和平台跳板。啧啧啧…并且在应聘投行实习的两大经验:彻底摸透心仪公司和细心请教同行前辈都完美体现了学长对于实现未来目标的每一步规划心路。
其实我们对自己人生规划多少有一些感悟。比如说我自己在大三寒假就定了暑假要到外贸公司实习的目标,前期准备简历、网投,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外贸知识,掌握好专业课程和逛BBS外贸论坛,后期准备面试和入职。但是没法做到学长这么清晰和对目标行业公司了解地这么透彻,想得总比做得多。
正所谓学而不思,思而不行,则罔;行而不思,思而不学,则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因此常常迷茫,无所适从。
(2)执行力
“参加了6个港股和美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开募股上市”)项目,上市公司全部是各自行业的霸主,总融资额超过250亿元人民币;
去过中国的22个省区出差,乘商务舱/头等舱飞行15万公里换来一张国航白金卡,曾在海拔3,800米的拉萨做税务和工商调档,也曾在零下28度的哈尔滨考察业务;
单周最长工作记录:109小时;
熬夜记录:连续两个通宵(外加第三天白天);
搭建了合计1,500张Excel表的逾20个财务预测模型;
完成了120本中文或英文pitchbook(项目介绍文件),最短的6页、最长的150页;
参加了近20,000分钟的项目电话会议;
回复了大约75,000封工作邮件。”
“不夸张地说,在投行奋战两年,堪比在一般公司工作五年甚至更多”,看着他的工作总结,叹为观止。再想想自己,唉……
跟投行有共同点的是程序员,工作时间长、薪资高,但是二选一,个人倾向前者,但是适合后者。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都因人而异。但是这个客观事实仅仅符合那些看到别人很厉害想要模仿并且付出努力的人,在开始前先想好自己能够和适合做哪种人,而不仅仅是想要成为哪种人。
我认为执行力是否强的决定性因素是:你赋予这件事情的价值是否足够大?好比大老板交给你的任务一般完成地比小老板的快,当你同时担任这两个角色的时候就难以决策和执行了,所以才需要强有力的规划力作为保障。
并且强大的执行力还有一个好处是长时间的心流状态,就像学长在高盛时虽然肯定很累,但是那种快感恐怕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难以体会。“我在高盛的每一天,确实都如布兰克芬(高盛总裁)说的那样,痛并快乐着。通宵加班的劳累和完成项目的欣喜都注定会让我永生难忘”。
3. 求值之路
虽然学长的履历羡煞旁人,但还是要客观看待他所取得的成就。我信命,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有些人天生注定是领袖,有些人则注定是被领导者,有些人适合创业,有些人只适合守业。比如福特、马斯克这些发明家擅长的是0到1,小米公司则是1到99;学长在耶鲁的同学也有很多投身公益组织。都没有不妥,找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本末倒置才是关键。
成长本就是一条荆棘丛生的不归路,也是一条不断前行的求值之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让你知道他厉害,还告诉你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厉害。相比市面上很多让人迷醉反感的鸡汤,学长的正能量能够帮我们打打鸡血是因为他写的都做到了,并且这条成功之路看似是可以借鉴的。
即使现实中你把握不住或者白白浪费过很好的机会,只要现在升级自我认知就可以逆袭。就像这句鸡汤一样,没有实例也就没有说服力。
只是我在想:这一阵风刮过去之后,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曾经被学长的人生之路所激起的斗志?
咦~~他今年刚好MBA毕业喔!希望他不是一颗璀璨的流星,一划而过,无影无踪;而是自成太阳,照亮更多平凡人的不平凡梦想,也希望我们都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年轻人,与其xxx,不如去闯!
“年轻,不是迷茫的借口。”更何况你不年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