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四:
在理论的阅读与实践的推动中反思自我
——读第六章第四节校长思维品质有感
这节的内容谈的是在学校转型变革过程中校长的思维品质,看上去真的是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今年的寒假重建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推动人之一经历了太多的磨与练的过程,正好结合阅读来思考。
有研究指出,在学校转型变革过程中,学校管理的改革负有双重使命:一是实现对学校变革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即“重建学校”的使命;二是学校领导层自身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取向,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素养和领导力,即“重建自身”的使命。
一、“你好,寒假!”:我们经历了哪些挑战?
今年学校全面推动“你好,寒假!”学生假期生活重建工作,从一开始,我便知道困难重重:
1.源自全校全员观念变革的挑战
“你好,寒假!”项目与其他教育教学变革项目有何区别?从时间维度看,它面向的是假期,是连接两个学期的时段;从空间维度看,活动区域走出学期生活的班级、校园,更多地走向家庭、社区、社会;从主体维度看,寒假是学生的寒假,而家长则成为保障假期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在这样的变革中,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应该转变原有的对于假期的认识,假期是学生再生长的一个教育时空,而不是与老师无关的生活空间,每一位老师都需要根植内心为学生生命成长负责的自觉。
而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大多老师还是认为这根本就是剥夺了自己假期原本的休息时间,这样毫无边界的教育行为会有许多安全隐患及扯不清的责任。除此之外,还有老师认为只有语、数、英、科的作业是作业,其他不是作业,认为自己没有参与的必要。
此时,我可以做什么?作为变革的推动者,我必须关注每一位老师的参与意识,必须发现一些勇于参与或能有更深层认识的老师们,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他们都是学生假期生活重建的导师,他们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科提出相应的指引。我们必须让每一个老师明白:学生的生活不可能只存在于语、数、英、科的学习当中,生活是多元且丰富的,学生必须调动自己大脑及生活体验中的每一部分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且只有在生活实践中知识得以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生长起来。
2.源自领导层面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整合的挑战
整体综合强调整体的视角,要求整体来说明局部,并强调整体内不同要素的整合融通。这意味着领导层要在学校乃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体目标下认识“你好,寒假!”项目变革,既能通过精神、制度、文化等方式让学校整体转型与寒假生活变革相互影响,这是内在神韵和整体风格的凝聚,也能充分真实立起寒假作业与课程、教学、活动、生活等的联系,并进行融合。
诚然,我们的重建不是改变原有的学校办学理念,而是为了促成原有或改进理念的正常或加速化的提升。我们学校以书画为特色,那么假期重建便可以结合书画特色,将假期成为孩子们集中持续练习的阵地,将学校的吉祥物设计任务交给孩子们,让语文组、书法组、美术组等教研组为核心,老师们共同提出重建方案,学校要做的是整合,而不是叠加。
3.源自班主任老师更新认知的挑战
作为重建的关键群体——班主任的认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班级是否能真正展开假期重建的研究,关键就在于班主任的能做、敢做,还有最关键的是是否能认识到重建的核心。在第一次校骨干班主任会议时,便有一些班主任表现出了明显的畏难情绪,觉得这事不好做,太麻烦,比传统的寒假作业还不好操作。此时,推动者必须具备极强的教育敏感,站在理解和认识的前列,对项目的理念、意义及其实现有较为清晰的建构,并具体体现为如何对师生、家长进行项目价值的引领,从而使项目的实施获得认同。为此,我在学校公众号中更新了此次重建工作的每一次历程,期待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并主动思考我们的重建与以往假期的不同。结合常州龙虎塘小学的经验分享的同时,整合学校的重建目标,推送了给老师、给学生、给家长的实践建议。
4.源自家长教育自觉的挑战
现在的家长习惯了孩子用作业来巩固已学的学科知识,看到孩子手拿笔,端坐在书桌前认真书写才会觉得安心,觉得那些假期中的变革是华而不实的存在。有不少家长向我诉苦说:我宁可老师布置一些写的作业,这样孩子多好管,我们也不要那么麻烦。
学校不断地借鉴常州龙虎塘小学的重建经验与成果给予家长一些观念与行为的引领。我们就是在不停地洗脑式地告诉家长:孩子的成长仅仅是学业成绩吗?孩子作为活生生的人,最应该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长,最应该让他们主动自发的成长,而不是被推着往前走。
二、“你好,寒假!”:我们改变了怎样的思维方式?
1.基于整合融通。假期的变革是化学的融合,不是物理的叠加。我们不是多加一些作业,而是将原有的作业进行变革,基于学生与家长的实际需求,整合教育教学的目标,展开假期生活的重建。
2.思考内部的关联。关系式的思维是从内外部结构、联系、系统等关系状态来深入把握事物的存在形态,这意味着推动者在项目中,要对本校学生、教师、家长的需求及已有资源有所了解,要有“期末+寒假+期初”的累进性统筹,更要对学生、教师、家长等的合作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毕竟寒假是学生在过,是学生要生长。
3.关注过程的生长。学校变革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变化发展具有非线性特质,任何一个“最理想”的学校改革方案在落实中都会产生许多不可预期的呈现。这意味着推动者要充分重视寒假生活重建对于师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士的发展价值,进而强化过程性设计和过程性评价,让人的发展始终置于过程的浸润之中。我们需要班主任在假期中家长与学生的分享中,寻找育人价值,提炼可以提升的教育事件和教育行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再生长。同时,推动者就必须全程关注学校群、家长群、班级群中的动态,并做出相应的方向性的指引。
三、“你好,寒假!”:我们可以有怎样的实质推动?
1.重建前的不断更新观念及实践指导建议:
在一起,才更有力量
——与假期生活中的实小老师及家长商榷
2019年寒假,武义县实验小学推动了“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期初生活重建的研究工作,此项活动具有跨越时空、跨越主题、跨越学科等特征,在我校五年级八班近两年的实践调查与体验中,我们感受到了以往的学生寒假作业完成过程是没有学生之间互动性的合作和家校之间的合作的,也没有家长的共同学习、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的充分开发、人与社区生活的积极互动更是鲜有谈起。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许从来没有想过“寒假作业从哪里来,寒假作业到哪里去”的问题,作业内容的单调、形式单一让孩子们疲于应付,没有实效,而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割裂更让老师在开学第一周苦不堪言。总的来说,之前学生的寒假生活,由于寒假作业的布置自上而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内容相对单调、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对学生寒假作业的完成缺乏指导,缺乏动态生成资源的捕捉,对于寒假作业的评价止于形式,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是割裂的,没有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广阔的学生寒假生活的教育资源和价值。
而“你好,寒假!”项目打破传统寒假作业格局,深入探讨学生该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如何使之与学期初生活产生联系,从而重建学期初生活。当然这需要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寒假生活的策划、体验与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发现、体验、创造更美好的假期生活。我们希望在这样的重建中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儿童参与及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此,学校在经历了两上两下的方案策划下形成了本次的梦想作业。我们的梦想寒假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希望您能有以下共识:
1.重新确立主体意识。在“你好,寒假!”活动中,学生和家长成为策划的主体,对学期初生活进行整体策划,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承担着发起、组织、协调、评价的责任,在事实上影响着整个重建过程。
2.体现教育自觉意识。寒假生活研究不同于学校教育研究,也不是单纯的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可以将之理解为另一种“教育形态”,即:以教师为专业指导者、以家长和学生为核心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促成“终身教育”的微观实现。
学生策划,源于一种生命成长的自觉;教师策划,源于一种职业的自觉;家长策划,源于一种教育责任的自觉;专家学者的策划,源于一种理念的自觉;社会人士的策划,源于一种社会教育力的自觉。这应该是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为了还原教育的本真,为了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了教育的改革创新,为了世界的真、善、美……
3.呈现活动资源的丰富性。寒假生活从策划上打破了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藩篱,打通了三者之间的资源通道,对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开发一切能够与寒假生活联系起来的资源,充分挖掘其教育教学价值,让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课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
4.家长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家长需要从作业的旁观者变成寒假生活具体的倡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在学生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助作用,尤其是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后勤保障。
5.提升对教育的时间投入。教育需要投入时间,不断磨合,不断再形成。孩子的参与要花时间,教师的指导要花时间,议案的完善要花时间,专家的引领也要花时间。花时间让孩子成为策划的主人,成为自己创意的主人,成为分享的主人,成为一起沟通、磨合的主人。
6.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伙伴团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安全感、纪律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亲子作业提高了家庭、假期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体味年俗,感受春节,培养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小鬼当家、学做家务、财商培养,体会父母辛劳,懂得乐于助人、奉献社会,学会感恩;阅读,提升阅读兴趣和鉴赏水平,积淀文化艺术素养;环保公益,激发爱心,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等。每一项实践作业都有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这是日常的书写所达不到的。
学生的好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润出来的。我们的教育需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和成长规律。寒假活动不是让学生变得听话、乖巧、遵守规则,而是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超越规则,创造更多更好的活动机遇与规则;不只是在活动中以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更是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价值的同时引领孩子创造更优秀的自己,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使其学会策划、合作、沟通等,不断推动自己的发展。
2.重建时的跟进点评与方向指引。在重建中针对班级群的分享,班主任要及时的跟进点评与方向的指引,而学校的推动者更需要与班主任不断沟通,在不断呈现丰富多元的资源中寻找更适切的方向。
3.重建后的联结与评价。我们需要有长程的意识来推动重建研究,不能以开学为重建的结束点,而应该将假期与学期进行无缝连接,将学生的假期资源转化为学期的学习资源、生活资源、成长资源等。
四、“你好,寒假!”:“我”未做到的……
1.班级层面的热闹OR学校层面的冷清旁观。一个假期班级里的孩子与家长越来越清晰自己的方向与实践的路径,活动开展、项目推动的非常顺畅。然而学校群里似乎只有几个核心班主任在尝试实践,一开始我也是努力地分享着班级的实践,但感觉老师的热情不高,不知如何推动?
2.热闹的活动OR核心的提炼。班级活动丰富,但对于活动中呈现的资源与有意义的资料并没有有序的整理,对核心的提炼还不够。
3.活动的收获OR过程的不足。孩子们往往多呈现自己的收获,家长们往往都是鼓励点赞,对于过程中的不足分析不够,而这往往才是真正的提升点。
……
在重建过程中,推动者需要清晰的理念与长程的把握,更需要在不断的阅读与实践中更新、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我,成人成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