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老实则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赡养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年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却背道而驰,认为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断绝父子(母子)关系,就可以不赡养老人。近年来,不养老的问题却在社会中越来越突出,而不养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不稳定的一种体现。
2016年6月,一位疾病缠身的八旬老人,为追索生活费和医疗费,将两个60岁、50岁的“大龄”儿子告上了法庭,本可以和和睦睦相处的一家人却对簿公堂,而最终法院的判定也是驳回逃避“大龄”儿子的义务托辞,并令两子履行了其赡养老人的义务。那么,究竟是哪里出现了纰漏导致了不养老问题?是经济?是沟通?还是道德?
社会学之父孔德曾经提出,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不是个体,而是家庭,而影响着家庭的和谐、稳定又是受物质力量、智力力量和道德力量三者控制着,通俗讲,就是所谓的家庭之间的分工、成员之间的沟通以及道德。对大多数人而言,现代社会物质或许已经不再是人生存的唯一限制因素,经济进步也不再对养老构成威胁,但不少的不养老家庭经济能力足以赡养老人,实际中却偏偏背道而驰,可见这也就验证了经济并不是唯一导致不养老问题的因素,它与沟通和道德正是相互制约的作用。
有人曾这样问道:自古以来就有赡养父母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不少地区都出现了不养老问题,是否这就意味着道德的沦陷呢?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因为我们知道,家庭是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不养老实际上是家庭内部出现了问题,其一可能是经济问题,但在满足经济的前提下,沟通和道德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合适的沟通,没有与经济不在统一平衡线上的道德,试问一个家庭又怎么会和谐? 就好比古代的两个不同阶层的人本身在思想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又怎么会谈到一处去呢?
细胞家庭使得家庭各个成员之间变得更加紧密,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处在上升阶段,之所以存在不养老问题,其根源是道德仍在原地踏步,是三者的发展的不平衡所致。社会的发展就好像一个天平,天平的两边是就是物质力量、智力力量和道德力量,任何一边的落后都会造成天平倒向一边,而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平衡阶段,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不养老”反映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他反应的是某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时要注重道德的发展,因为道德的停滞不前就是一个社会的退步,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提高国民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加强素质教育,家庭更要注重家风,以此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