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鼹鼠的土豆,之前写了一篇关于思维模式与人际交往的文章。从自己遇到的两种思维截然不同的人说起。一种持否定思维,站在交流方的对立面,无论对方说什么,第一反应是否认、辩解、不认同。第二种人,与对方站在同一立场,善意与对方交谈,使得身边的人都乐于将经验分享给他。第二种人,很快走出了自己的路。土豆有所感慨,顺势推荐了她读过的有助于增进沟通艺术的书。
想不到这篇文章一发表,却收到一些很负面的评论。有些读者不分青红皂白,指责她这篇是软文,纯粹为了卖书,还感叹营销真是无所不在。真是讽刺,土豆分享的文字恰好是提醒读者要意识到这种否定的思维模式。
第二件事,是书评群里的一位姑娘陈慧欣欣碰到的。她写了一篇关于阅读和思考的文章,花了很长时间将自己读书时整理笔记的过程呈现,以分享自己阅读时的思考方式,她觉得学会思考才是读书的重点。这篇文写得很好,一个公众大号也转载了。
文章挺长的,但这又是个小屏时代,很多读者心情浮躁,根本没有阅读全文,直接拉到她最后的笔记,便在后台留言,指责她这样很狭窄,读书目的性太强,丧失了阅读乐趣。
2.
指责土豆那篇是软文的人的思维,可以理解。商业社会气息浓厚的今天,扑面而来的都是劝你消费消费的信息。所以也触发了众人对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的恐惧。几乎是草木皆兵了,逆反到拒绝一切广告或者怀疑是广告软文的信息。
但是,拒绝之前,有否认真考虑过你自己的需要?土豆的文章题目里便已提及“思维模式”与“人际关系“,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或者想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你会点进去看吗?就因为推荐了一两本书,你否定了整篇文字的价值?
至于那些指责欣欣读书功利的人,连一篇脑洞大开、触发你反省自己思考模式的长文都看不完,难道就可以心平气和,不带任何目的地读完一本书?静静享受阅读的乐趣?
以上提到的这两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将自己放在作者的对立面,通过否定作者文中传达的观点,赋予自己“聪明”、“不被别人牵着走“的优越感。
3.
鼹鼠的土豆,早已是简书签约作者,分享的内容定位在职场经验、提高工作技能的分享,在豆瓣和知乎粉丝也不少。从这些事实就可以判断出,她的分享必然有价值,所以才会长期下来累积到这么多粉丝。有些人从她的文字出发,反省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些人一句“软文“便完事。简单的否定,让后一种人视野变得狭窄,没看到别人的闪光点,也丧失学习的机会。
我本科专业是中文系,对书有一种执念。我坚持为兴趣而看书,愿望是要将新买的书柜塞满。最后,书柜塞满了,也写了几十篇不痛不痒的读后感。但向别人谈起那些看过的书时,却说不出什么有洞见的内容。
是看了欣欣的那篇长文后,我才发现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带着脑袋去看书,阅读的过程欠缺思考,那些触动我的段落没有记下评论,所以过后就忘,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书只是充满了我的书架,却没有充盈我的头脑。
但欣欣的这篇文却被指责为功利,狭隘。难道读书不求实际功用,只求当下看书的享受就好了?这不也是狭隘的另一种表现吗?没有自己的思考,看过再多的书,也只是如酒肉般穿肠过而已,最终还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目光如豆。阅读碎片化的时代,书都不读了,更是如此。
4.
我有一个朋友,在机关单位上班,每天朝九晚五。她跟我们抱怨按部就班的生活无聊。于是我们建议她尝试一个人出去旅行。她第一反应说怕危险。我们建议她报个英语培训班,学一技之长,她说目前工作用不到。我们说你不是说想游泳,她说看新闻,现在公共泳池的水都很不干净。
总之我们说什么,她第一反应都是“不”。渐渐地,我们沉默了。朋友的生活眼见越过越窄,工作能力依然中规中矩,没有晋升空间。生活上,因为没有多样的兴趣,越来越宅。
之前看《非暴力沟通》,说你伸出食指指责别人的同时,其他4只手指指向了自己。当我们对别人的经验、建议轻易说“不”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成长与改变说“不”。
以往,因为坚持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我对一切教人怎么应对生活的书,成功学、工具类、职场类的书都说“不”,看的都是偏人文类的书。几年下来,跟别人聊天时,的确能天南海北的侃一下,但工作上却发现自己没什么长进。想换工作,觉得自己并没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直到那天听《冬吴相对论》,绩效主义的陷阱一节,我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节目里吴伯凡说,人文主义情怀很重的人,心智模式反绩效,所以很难在商业社会上成功。他们拥有的是“才”,但商业社会需要的是“能”——强大的执行力。
原来,我对工具类、职场类书轻易说不,也堵住了培养自己执行力的路。所以除了人文类的书,我最近也开始看商业类、工具类的书。另外,最近进入了书评圈子,写书评让我学会不再仅仅批判性地评论一本书,而是尽可能地发掘出书的闪光点。
《认识商业》让我对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行业分工有了整体的认识,想换什么工作前我要了解那个行业需要什么才能的人。《开发故事创意》一书,我觉得它除了可以应用在激发编剧创意之外,还可以应用来写影评。这篇逆向思维书评,还意外获得一些好评,真是受宠若惊。
《冬吴相对论》里,两位主持人说,决定我们生活的底层源代码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次,我将“no”的源代码改成“yes”,思维变得开阔。结果需要沉淀积累,我不能马上告诉你我“逆袭”成功了没。但重新开挂练“能力”,让我感觉自己重拾了久违的激情,又重新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