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上次记录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不由得感叹,时间真的是飞逝!
我似乎也没做多少事情,一个月已经又过去了。但如若说不写,这一个月倒也不是白过的。今晚是因为心情不快,回顾进展,已经开始苦闷遮脸两天了,加上刚才又发生了小争执,实在是不吐不快,那就老样子,打开记一记吧。
最近恰逢农历七月半。七月半在乡下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也不可少的给逝去的的人烧上一堆纸钱,以求得仙人安宁,庇佑子孙。在我们老家巴中那边,具体是通江县城的一个乡下,我们的习惯是:在七月半这几天,能去坟园的需要去坟园祭祖,如果实在是忙,或者去不了,那就在路边烧纸钱。烧的纸是粗纸,也就是草纸--做纸的框子里木浆凝固成薄片,再把薄片按照10张一卷,对称折,这叫做一把,十把罗一堆后做成一捆。通常我们家要买几捆,但是由于要写的符头比较多,所以每座坟前只能烧几把纸钱。好在我们这些后辈比较多,不在家的托在家的哥哥姐姐们,给带一些草纸回来,写上符头,也一起烧到坟前,那么到时候每座坟前就是红红火火的一大堆的景象了。每把要烧的纸钱,要用人民币印过,才有效用。这是爷爷讲的,总是让小时候的我觉得特别惊奇,竟然有这么神乎其神的事情:不用人民币贴在折好大小的草纸上用力一拍,不这么“印”一下,逝者就“收不到”钱,这烧的草纸就还是草纸,并且逝者还会为此生后辈气,说是没有诚意。爷爷对烧纸是很有讲究的,香烛,纸钱,贡品都是要严肃对待的。所有的环节里,最让我感到为难的就是写符头--在包好的一把纸钱外,用毛笔和墨汁,用竖版从右到左写上古式:虔具冥资...一直到最后--坟前化纳,公元XX年。其中的格式,称呼,字词写法全然是古色古香。爷爷在我父亲接过班之前,也就是奶奶去世前,每逢祭日,是必定要重点对待的。可惜我们后来不常回家,甚至是成年累月,一年也就回去一次--过年,自然也烧不了纸钱给祖辈们,希望他们不要怪我们才好。
在朋友成都蒲江县这边来住,这边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最近他们这边也开始烧纸钱,但我发现他们都是在街上买现成的印刷好符头的小块“纸钱”--尺寸是我们那边的四分之一,看起来特别秀气,是那种明显精制的或黄色草纸。此外,他们是在路边烧纸钱,也就是“路边化纳”。这边还有不同是,会垒成一个宝塔状,下面和四周垫上一堆草或者树叶,一点着火,红红火火的也是一大堆。在火堆前点上两只大红香烛,火焰摇摇晃晃,照亮了周围一圈。就是不知道这边没写符头,逝去的祖辈们能否按门按户收到对应的纸钱?但我看烧完后几天,大家相安无事没有半点异样,估计祖辈们也不曾来生气,应该收到了吧!
不论哪种,我知道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祭奠先人,表达追思,同时也希望能给庇佑保护子孙后代。从这个角度看,也许烧纸或者不烧,只要心思到了,心意到达,七月半的重大意义也就达到了。况且,必须要烧纸的话,住在城市里的人怎么来祭祖呢?那些不方便烧纸钱的人怎么做呢?不过是为那一个目的,而在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愿我们都心怀感恩,敬重长者,希望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