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点起床的你,可能错过了6点的鸟鸣;8点钟赶路的你,可能没有听到风的耳语;10 点钟上课的你,只能听见知识和道理;下午两点钟工作的你,耳边只有敲击键盘的“哒哒哒”和电话的“叮铃铃”;一天即将结束,躺在床上,安静的呼吸。
你可能从来都没有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过这个问题。
每天都在循环着流程,匆匆忙忙,我们都忽略过很多种声音,甚至有很多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很多不是自然存在的声音。
“生声不息”
赶在十一假期前,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看了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的个展“SONSARA”,生命不息,声响不止,呈现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
一部作品,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种声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看法。
一开始,你会遇到两个自动扶梯,一部无障碍,畅通无阻,一部有很多石头,困难重重。
石头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是有生命的,但你却听不到它的声音。滚动的电梯将静态的生命表达出来,同时电梯运行的声音传递出石头的呼吸,你可以从石头的旁边走过,跳过,舞过,路过它的世界,也可以选择没有任何限制的另一部电梯,做一个看客。
(作品名:编舞)
在自然界中除了石头还可能会见到雾
(作品名:雾)
其实经过这个场景的时候,你会觉得,好适合拍照呀。于是你会看到很多参观者都在拍照。
但是不得不说光影的呈现本来就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心头肉,况且人们在雾中千姿百态的造型也间接地展现了雾或者水汽的生机。
雾从薄到厚再到薄,每一个阶段,你会看到很多条亮光,投影下来其他展厅观众参观的场景,妙不可言的就是在其他展厅有很多白色气球捆绑着麦克风和微型针孔摄像机来示踪观看者的轨迹。
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的时候,你就像是发现了海市蜃楼,黑白电影,无声胜有声,突然就想到一种修辞手法,通感,在很多设计里面也会经常用到这样的感官艺术。
可正是这样的雾,才能呈现出一些画面,赋予了它无限生命力,而来来往往的参与者使得这样的画面生生不息。
当然,在观察这些投影时,你也许会看到鸟的身影
是的,在之后的观赏中,有一部作品是from here to hear,你会看到三种颜色的168只斑胸草雀在金黄的沙土上,摆放的黑白电吉他上,零星的植物中。
你穿过这片“沙漠”就好像置身真实的环境中,运气好的时候,你会感受一大群圆滚滚的袖珍小鸟从你的两侧飞过,忍不住惊呼。每一个电吉他上面都有几只草雀,随意的在纤细的弦上跳跃,飞舞,闲谈,一旁的音响时刻播放着他们的演奏,声音也是很美妙的。
只要这些萌物的生命不息,音乐则不止,同时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鸟鸣。
即将结束时,你会看到一个螺旋型的水池,里面有大大小小的陶瓷碗,正发出冷而清的碰撞声。
(作品名:丛)
螺旋式的外观设计本就象征着轮回。大大小小的碗造成的水压不同从而利用相互作用力永动传递出不停止的声音。水本身是微静态的,只有小小的波动,而碗与碗之间的碰撞扩大了水的运动,表达了水的生命。你可以坐在周围安静的听着碰撞声,也可以在二楼观察。在这里坐上一下午,我只感受到心情平静,仿佛从世界中汲取了新生的能量。
“我猜你可能只听过这个世界上10%的声音”
人,自然,社会还可以创造跟多的声音,就像艺术一样,只要思想在,生命在,声音就不会停止,新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就像前一阵子看一个网络选秀中的选手,它会用合成器合成一些不存在的声音。
所以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声音等待你的发掘和创造。生命是不息的,声音是不止的,生命创造的声音是美好的。
多去看,多去听吧,有很多时候,声音也好,音乐也好,艺术也好,创造也好,会被你的阅历点亮,在你的思维里交织碰撞,产生火花和灵感。
前一段看杂志的时候看到一句话是:你与艺术设计之间的距离是,5个人的关系(这个就不具体介绍了,感兴趣,可以查阅这个文章)
但是我倒是觉得,你与创造艺术之间,可能只差静心聆听的耳朵,仔细观察的眼睛和反思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