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人人都说普通话。有的可能说得很标准,有的可能带乡音。可不管普通话说的再好再烂,一旦回到家乡就能自如切换成家乡话。
在外面,好多人会尽力练好普通话,然后衣着光鲜,与人交流谈话间嬉笑怒骂,让人看不出一丝过往,好把自己的出处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大家都一样,似乎人与人之间就平等高级了不少。
回到家乡,父老乡亲都是乡音,从小听到大的,打声招呼,家乡话脱口而出,几乎是本能。若还有人说普通话,就该被鄙视了,出去几天连本都忘了吧,装X遭雷劈。
但是有一类人,她们改了乡音,却不会受多大苛责,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儿。
我妈嫁到我们家,慢慢地跟我爸说话一样了,跟舅舅他们就不一样,我小时候还怀疑过他们不是一起长大的。
我有个姑姑嫁到另外一座城市了,等再回来探亲,也已经一口外地话了,即使回来也改不过来了。
尽管有口音上的一些差异,但并不妨碍我们交流,还是听得懂的,毕竟还是在省内。
但可能因为差别小,不像普通话和方言差别大,一旦习惯并学会了长久居住地的发音方式,自己的口音就被覆盖了,再让她们改过来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女孩嫁到它处,不管远近,都会渐渐融入到新的家庭,新的环境。
在家里,亲近的人都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就你不一样,朝夕相处,难免会感觉孤独,一多心就容易升起他们把自己排斥在外的感觉,不像一家人。
那怎么办,自己慢慢学吧,少数服从多数,有时候也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就会了,多少消除了一些隔阂和距离感,大家也更容易接纳一些。
在外面,街坊四邻的聊天,一开口就能知道不是当地人,所以他们大多只是口头客套,不会跟你很熟络。若是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再跟他们交流,可能会热情一些,把你当自己人看了。
被认可,被接受,被当成自己人,可能是初嫁新妇都要学会的一门课吧,可是又有谁知道她们内心的无奈呢。
如今社会开放了很多,大家的包容性也更好了,身边也不乏如我类似远嫁而来的姑娘,邻居们再见到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倒是见怪不怪了。
我自来到北方,夫家也是有口音的,日常词汇大部分能听懂了,但是不会用他们特有的音调说出来。有时候鹦鹉学舌,也只能是个形似,而缺少了这种语言特有的韵味。
因为和家人交流无碍,我没有特意学他们的口音,但是天长日久会不会有变化,就只能交给时间了。
但是即使我学会了本地方言,也不会影响我说自己的方言,更不会覆盖掉。因为跨省方言差异大,切换似乎更容易一些。
说起来,我也是会多种语言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