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陈寅恪在战乱之中完成的一部史学研究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依据对《新唐书》的研究及其他史料的互相对照,论述唐代政治史事。陈寅恪在自序中提到,写这本书的目的“仅欲令初学之读《通鉴》者得此参考,或可有所启发”。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主要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主要分析李唐王朝统治阶级的来源及其变化。陈寅恪根据《新唐书》及其他史料中对李唐血缘世系及其他重要家族的相关记载,辨析以李氏家族为代表的关陇望族的真正起源、改易历程以及胡汉文化融合与影响的问题。
陈寅恪通过史料对照分析,辩明李唐氏族并非源自其所宣称的陇西李暠的嫡裔,而是依托宇文泰所制定的“关中本位政策”由赵郡向西迁徙至陇西并与当地胡族部落逐渐融合而形成的胡化汉人家族。
其后隋唐两朝延续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李唐也始终由关陇集团把握其统治中心。这一状态自武周统治时期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即通过科举破格选用一批新人进入朝堂,形成了新兴统治阶级,直至玄宗时期,科举受到推崇、府兵被废除、宦官专擅朝政、蕃将割据地方,宇文泰所创建的关陇集团完全崩溃,唐代统治阶级结构已发生了转移升降。
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重点论述玄宗及其后牛李党争格局的形成,以及唐代中后期皇位继承不固定与阉寺党争的关系。
牛李党派之争起于宪宗时期,陈寅恪分析认为,双方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重门第的旧有山东士族与通过科举晋升的新兴阶级之间的互不相容。“两党以科第而分,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那些与新兴阶级斗争态度非常坚决的,往往是较好地保持着旧有门风家学的山东旧族。
书中尤其提醒读者注意的是,不能单凭出身的门阀家族或阶级判断其所属党派。部分出身于旧门的人通过科举而入仕,家世风习和人物个性也更接近新兴阶级,也就毫不意外会投身牛党了。
牛李矛盾延续多年不断升级,也是因为双方态度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致使矛盾激化、不能逐渐化解。“至李吉甫为人固有可议之处,而牛李抵斥太甚,吉甫亦报复过酷,此所以酿成士大夫党派竞争数十年不止也”。
陈寅恪认为,唐代士大夫阶层的矛盾发展到后期,与内廷阉寺之间的矛盾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阉寺势力甚至控制了皇帝的废立和生杀大权,进而导致唐代后期皇位继承的不固定。
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主要讨论唐代与外族之间的关系演变及对唐代政治格局的影响。
其核心观点是,“盖中国与其所接触诸外族之盛衰兴废,常为多数外族间之连环性,而非中国与某甲外族间之单独性也”。即唐朝的兴衰、周边外族的兴衰,是唐朝与多个外族之间连环关系影响下产生的综合结果,是多对多的关系网,而非一对一的关系线。
以高丽为例,初时能够战胜高丽,是借由高丽内乱和新罗、百济的形势,最后无力经营也是因西北吐蕃的问题牵扯精力,转而给新罗留下了强大的机会。这便是唐朝与周边外族之间多对多的关系网互相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宋子京评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也反映了这种多对多互相影响的内在关联关系。
通过《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三篇论述,陈寅恪从内外因素分析讨论了唐朝兴衰的大致脉络。从内因来看,唐朝依据“关中本位政策”从西北兴起,经武周兴科举、蕃将势力兴起等因素之后逐渐破坏原有统治阶级和府兵制等基础,最后由牛李党争叠加内廷阉寺斗争走向衰败。从外因来看,周边多个外族的兴衰转变也在唐朝的兴衰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2022.07.12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