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查2005年的一次拒签记录,今天奋战了一上午。对我而言,各种依赖于电子设备的备忘都不如手写的日记。为了找这个已淹没十多年的日子,不得不把所有能找到的日记都搬了出来。着实吓了一跳,大大小小的本子,居然有20多本,一厚摞。这种日记的记法就是漫无章法,通常会有当天做的主要事情,有时也会把重要的工作事项记录下来,兼具读书笔记功能,也涉及情感上的波动或者对某些人事的感怀。记录长短不一,内容杂乱无章。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这确实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放在一起,就是生活的全景。
记的时候是乱记的,翻的时候不得不乱翻,所以,等于将往事大致review了一遍。这仿佛是和记忆做的一个游戏,如果不是自己潦草的笔迹在那里,是断难相信的。
记下来的事分几种:
第一种,全然忘了,现在也认为这不应该是自己做的,就好像是另外时空里的人做的。一生看似有限,从这个角度说,一生可以是好几生。
第二种,不记得了,但现在看到,知道是自己做的。换言之,即便现在的自己身临其境,也看不出另外的解决方式。可能因为此去经年,人并没有大幅度进步。当然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释,比如许多事当时看似很大,实则和人生质量的关联度不高,也无需仔细去想到底怎样处理为最好。
第三种,记得这件事,但记不得确切时间。比如签证的被拒,比如完成了哪项重要工作,但是具体时间忘了。换言之,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对我而言并无特殊意义。
第四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清清楚楚,文字只不过是佐证。这样的事件很少,亲人的故去;女儿的出生;与爱人和挚友的初相识;第一次到陌生环境,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这是人生历程中的转折点,我们的生命,因为这些重要人的出场和退场,而有了不同的走向。短时间内并不明显,像这样隔了二十年左右看过去,就清楚地看出了水流的方向。
还有第五种,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生活细节。这样的记录很多,记忆也极其清晰地与记录相吻合。比如父亲住院期间,我有段时间在医院陪护,没有回家。回家见到三岁多的女儿,她梳着两条小辫子,穿一套绿色横条纹的运动衣,看到我后没有跑过来,也没有打招呼,而是连续在地板上跳了几个立定跳远给我看,小辫子拨浪鼓一样跳动。这运动是我不在的时候学会的,她想给我看看。
前三种似乎包含了用于谋生的种种,第四种像人生的时间坐标,第五种才是生命真正的构成内容。每个人都有一部内心的史诗,史诗里不断歌咏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每个日子里那些细碎的时光,细碎的幸福。这些细碎的幸福,让生命的史诗宏大而深远。
这些记述时间跨度和情景差异如此之大,有些人却一直是被记述的主角。刚发现这一点时是极震惊的。可能之前并未察觉有些人与自己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完全交织在一起,就仿佛空气,永远在那里,一呼一吸之间,片刻不曾远离。
最后还是在一大堆日记中捞出了被拒签的日子,就像在一大堆往事中打捞出一个顺流而下的自己。傍晚散步时细雨如丝。如果今天在日记中记下花半天时间找拒签记录这件事,经年以后,看到这个记录还是会全无印象吧。但是我会记住丝绒般的雨丝划过脸庞的感觉。找得到或者找不到,于今天来说是重要的,但对活着本身来讲,“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却难得遇到。
最近行文生涩,此文改之再三,仍觉不能达意。在如此雨夜,有篇小文,就像“绿螘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旁的闲话,或者像王熙凤的“一夜北风紧”的开头,后面无限回想空间,且待时日,且待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