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我并没有在文学社中做多少工作,现在谈工作总结,自我感觉实在是大言不惭,心中羞愧难当,言语也不免空洞乏力,更多是应付差事罢了,这也是我不愿的。不愿姑且不说,只能硬着头皮进行总结了。
最近在看季羡林的《牛棚杂记》,香港地区出版的,整本书都是繁体字,看起来确实头疼,不过,因心中充满对季羡林大师的无限敬仰,所以迫使自己静下心,一个字一个字试着读下去,当读了一小半的时候,大部分繁体字也算认识了,感觉收获还是满丰富的。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感觉不知如何下手,当静下心认真的去研究,去探索,慢慢的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当逐渐适应后,随着越来越熟悉,又会有渐入佳境,得心应手之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收获与经验,自然心中窃喜,从而想要继续发展并做到最好。
我们校报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开始的筹建,到人员的选拔,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再到现在在学校的影响力,一年时间,足以证明各位的努力没有白费,时间是最好的验证方式,我们身在其中,虽说感觉繁琐无聊,但是看到每一张设计精美的报纸,并且是出自我们之手的报纸,心中更多的是自豪与满足。这份荣誉与成果是谁也争不走的,这份收获与经历也是他人无法剥夺的,这将是大家一生无价的财富。所以,内心只要喜欢,只要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就要坚持做下去,并且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创新中做到最好。
成绩固然是要给予肯定的,虽然我自感心中羞愧,也算厚颜沾点大家的光,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谢文学社这个平台,因为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偶然闲暇,看一两集《觉醒时代》,里面的爱国精神暂且不谈,让我感触极大的是北大一批进步人士为了唤醒民众,在陈独秀的组织带领下成立的《青年杂志》编辑部,虽不谈政治,但却一步不停的探索救国真理,为寻求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不乏争辩,各种思想和主义不停的交锋,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这些先辈文人学者用文化筑起一座丰碑,在峥嵘岁月中引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及随时做出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那是纯粹的,是无暇不容一丝玷污的,是敢于抬头挺胸,铮铮铁骨,傲视一切不公与邪恶的。
文学社也是我们学校的文化阵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真正的拿起手中笔做武器,敢于真正的书写心中爱恨情仇,书写正义与尊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甚至针砭时弊,挖掘学校前进中存在的不足与偏差,说真话献真言,而不是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而无病呻吟,大唱赞歌,甚至溜须拍马,谄媚逢迎,有失读书人的傲骨,为那区区五斗糙米而曲膝卑躬,摇头摆脑,更甚之不辨忠奸,指鹿为马,名为学校的发展,实质却是满足一己私利,争权夺势。
文学社应该吸收真正爱好文学之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本身不爱,为了莫名其妙的名誉而窃入这个群体,把文学社搞的乌烟瘴气,真正喜爱文学的人却被冷闲置之,而一些跳梁小丑打着文学的名号上蹿下跳,只会遭到更多的白眼与毁坏文学的清誉。
简而言之,既然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极致,而不是随波逐流,浅尝辄止,做一些表面文章。
牢骚颇多,却是我心中实感,写些冠冕堂皇的文字,实属非我所愿,更不耻歌功颂德,违背良知。没有为文学社做一丝贡献,本不该我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本心却希望我们文学社能够成为校园一片净土,我手写我心,成为每一个人倾诉心声的领地,不虚伪,不造作,更不做邪恶的马前卒,这才是文学的真正要义。
不算总结,但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