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你并不能保证可以做成,你还会去做吗?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预期往往是希望可以做成,所以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总是会形成“过度准备”的惯性。
我们总是想要把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好,天时地利人和,仿佛一样都不能少。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些想去做的事,总是一拖再拖,形成了“拖延症”。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本质上来讲,其实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我们害怕尝试着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出现失败,怕出丑,怕被别人嘲笑。
还有的人不敢去做事,是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
当别人给予我们支持和赞赏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充满了自信,但是倘若别人对我们表示怀疑甚至批评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受到打击,甚至斗志全消。
我们应该把评价当成一种信息来看待,不应该让它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精益创业”的方式,其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精益创业”中有个非常关键得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产品”。
这种方式提倡我们,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想法量化为一个产品,为了方便量化,我们做成最小化。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并不是通过完成市场调查等工作之后再推出产品,而是先做出一个产品的简单化样品,通过投入市场中获得反馈,进而进行改进完善。
这些理论对我们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次创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人来讲,我们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可能是我们的一场演讲,一篇读书感悟,一副画作等等。
这些很小,很简单的东西,就像是一个个的载体,承载了我们的才华,它们可以传播出去供他人欣赏,品味,我们可以因此而获得他人对于我们作品的反馈。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我们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作品。
做出作品来,这就是一种行动。
很多知识,其实是只有通过在具体的行动中才能学习到,这些知识往往是难以表述的。
比如,一位技艺高超的拉面师傅,他可以把面拉的筋道和有口感,但是倘若你要他把他如何拉好面的技巧写出来,他往往写不出来。因为这更像是一种感觉,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来呈现的。
这些东西,就需要我们靠做来体会。
而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却是具体和可表述的,这些知识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来与不可表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融合转换。
有的人扭扭捏捏,不愿意拿出自己的“产品”。这是因为,他们害怕批评,害怕反对的声音把自己批评地一无是处,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而被攻击和嘲笑,于是这种惧怕就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可是你要明白,我们的“产品”,只有通过获得反馈来不断地进行改进,才能臻至完美。
我们,需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复盘,才能迅速积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