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
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
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
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
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地复杂。
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一点事儿。
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
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
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
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以后似乎也不愁没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是不应该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用不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
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
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
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
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
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
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欲望是无止境的,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
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
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