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这一本久负盛名的关于自控和意志的书。书其实比较通俗易懂,包含了许多可以简短概括的理论、针对自身的分析、行动准则(实验),因此这里就统一用一个帖子逐条记录,帮助回忆。
01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么是意志力?为什么意志力至关重要?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础,认识到自己意志力存在的问题是自控的关键
- 【分析】什么是自己的“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
- 大脑的前额皮质是自控的关键,在原有的冲动、本能之上,进化出了自控系统
- 【分析】认清在面临挑战时的两个自我:冲动的自我、自控的自我。都很重要,没有谁对谁错。
- 【实验】选一天在结束时尽量地回忆自己所做的决定,观察自己在什么时候如何屈服于冲动。
- 通过训练大脑能增强意志力:简单的自控训练、冥想
- 冥想时感觉糟糕反而更有效果
- 【实验】五分钟冥想训练,关注呼吸
这一章讲了自控的原理
02 意志力的本能 - 人生来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诱惑
- 自控力是心理和生理的综合
- 应激反应:面对实际威胁时全身“激灵”并选择“战斗或逃跑”是原始本能
- 干扰目标的欲望并不是外在的实际威胁,威胁其实来自自己的内心
- 【实验】在受到诱惑时,观察一下自己在想什么
- 意志力也是本能,在面对诱惑时大脑会本能地犹豫和思考,因此最好可以放慢速度,增加大脑思考的时间来提升自控力
- 应激反应→心率加快;成功自控→心率降低;心率降低→心率变异度增高→自控能力增强
- 简单的长呼吸(冥想)就能降低心率,提高心率变异度,从而增强自控力;这也是前面说的“放慢速度”
- 体育锻炼也能提高意志力
- 【实验】五分钟“绿色”锻炼
- 睡眠不足会降低前额皮质对大脑的控制,副交感神经变弱,交感神经变强,就会对压力反应过度
- 【实验】睡个好觉
- 明知早睡有益,却总是无法实现,那就不要想睡觉这件事,想一想你到底对什么说了“我想要”(什么拖延了睡觉),换个角度实现目标。
- 自控过多不是好事,自控力和压力一样会消耗能量,会让下一次需要自控的时候失去力量。
- 再次强调!!睡眠很重要!!
这一章主要就是讲生理,如何让自己调整到利于自控的生理状态:冥想、睡眠、锻炼
03 累到无力抵抗:为什么自控力和肌肉一样有极限?
- 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极限,如果你的大脑和身体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再作决定,你就是在拉伸像肌肉一样有极限的自控力
- 【实验】观察自己一天之内的意志力强弱波动,特别是有什么活动会让自己恢复本来已经觉得空乏的意志力。
- 最想做的事情别在一天劳累以后做,在早上一天意志力最强的时候做(早起学习警告)
- 自控力会消耗实际的能量,但没有想象中多(远没有运动多),但在支出过多时脑细胞就会倾向于减少供应,储存能量(自私的细胞)
- 吃点小零食实际上是对自控力有用的(除非你本身就是要减肥),饥饿会使冲动自我更加活跃
- 高血糖的食物虽然短期有效,但其实会出现血糖高而能量不足的情况,更好的做法是保持食物的供应,维持血糖的稳定(低血糖食物)
- 【实验】吃低血糖食物!低血糖食品包括瘦肉蛋白、坚果和豆类、粗纤维谷类和麦片、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
- 【实验】控制自己以前不会去控制的小事,以此来训练自控力肌肉;增加自我监控记录
- 意志力像体力一样,会在真正耗尽时就感觉疲惫,事实上我们只是需要积攒使用意志力的动力罢了
- 【实验】下次再触碰到意志力的“墙”时,试着像长跑时一样寻找动力:挖掘“我想要”的力量。考虑:自己的收获、身边人的收获、下次做同样事会更容易。
- 增强自控力要考虑如何支撑住最疲惫的自己,而不是期待理想的状态出现
这一章把意志力和体力做类比,讨论了它的有限性和可锻炼性,以及意志力减少时身体所给出的疲惫信号。
04 容忍罪恶:为何善行之后会有恶行
- 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反而是通往罪恶的快速通道;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道德许可效应”)。
- 在完成了小阶段目标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纵容自己,忘记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
- 我们通常相信这种感觉:我一直是善良的,一直是个好人。但我们很少为我们的行为进行符合逻辑的解释。
-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动力就是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那么每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自控。如果戒烟只是因为这样是对的,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那就很容易放弃。
- 【分析】分析自己近段时间成功或失败自控时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是否有因为自己的“良好表现”而出现纵容自己的行为?
- 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是目标本身。
- 【实验】回忆自己如何成功自控,会让自己产生满足感而选择放纵;回忆当时是为了什么自控,更能抵制接下来的诱惑。在面对诱惑时思考上一次抵制它是因为什么。
- “道德许可”并不只计算过去的善行,我们同样可能看到未来,认为我们计划要做的善行也值得称赞。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
- **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
- 【实验】为了克服对未来的“道德许可效应”,可以在心里减少行为的变化性,意思是把你今天作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如果今天这样做了,那明天也肯定会这样做。
- 光环效应:我们会为我们的放纵找“美德”,特别是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时。光环效应下我们对目标是矛盾的(理智的自己想要实现目标,冲动的自己更希望通过“高尚行为”获得快乐)。
- 【分析】自己是否有因为某事物的某种品质或“神奇词语”而自我放纵?
- 道德许可的本质,是对自我认知的偏离:认为需要奖励、冲动和放纵的才是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因此自控行为实际上是种强迫和惩罚;但实际上,只要在内心更认同想变好的自己,把它视为真实的自己,就会轻松很多。
这一章主要讲道德许可效应,当我们对自控行为赋予“对”和“错”的概念,而不是关注目标本身,我们实际上更容易失去自控。学习的时候不要认为“这个时候就应该学习”,这么想的话学完就浪了;而是关注自己学习是想要获取什么知识,实现什么价值。
05 大脑的弥天大谎:为什么我们误把渴望当幸福?
- 刺激小白鼠脑电极使它们产生的是渴望(对奖励的承诺)而不是快乐(奖励本身)。
- 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全信大脑所指引的方向。
- 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2001年,斯坦福神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发表了一份具有决定意义的实验报告,证明了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
- 现代科技“及时行乐”的特点,加上原始的激励系统,就让我们成了多巴胺的奴隶。
- 【分析】什么在刺激你的多巴胺,吸引你的注意力,给你奖励的承诺,强迫你去追求满足感?
- 如果奖励迟迟没有到来的话,奖励的承诺(和一想到要停下来就不断增长的焦虑)足以让我们一直上瘾。
- 【分析】观察一下,零售商和营销人员究竟是如何刺激奖励承诺的。
- 【实验】尝试把拖延的任务和能促使多巴胺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鱼缸抽奖法”)(不想工作时可以放点背景乐)。
- 【分析】观察分析渴望引起的压力和焦虑,并且当自己最终屈服于诱惑时,分析自己是为了满足欲望还是缓解焦虑,哪个比重更高?
- 【实验】选取一次放纵的过程来观察。在放纵前观察大脑和身体的感觉,内心的期望;然后在放纵时观察是否有之前内心期望的事情发生,这种渴望有没有随着满足而消失,时间长了会产生什么别的感觉?
这一章主要就是讲现代社会多巴胺给人们造成的困境,因为多巴胺会给予人奖励的承诺但不是奖励本身,在无法实现时会重复导致上瘾。认识到这一点是更好自觉自控的开始。
06 那又如何: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 情绪低落、有压力时我们会去追寻“奖励的承诺”,但通常我们缓解压力的办法反而会让我们更有压力。
- 当我们有压力时,大脑为了自我保护会带来欲望,应激反应中释放的压力荷尔蒙会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程度
- 【分析】观察自己情绪低落、有压力、生气时的做法,会不会更容易受到诱惑?是不是会更难集中注意力,或更容易拖延呢?(确实,特别是有压力的时候)
- 虽然很多流行的解压方法没什么用,但有些策略的确管用。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调查发现,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最没效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则包括: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花两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
- 真正能缓解压力的不是释放多巴胺或依赖奖励的承诺,而是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让人感觉良好的催产素。
- 【实验】面对压力时使用更有效的解压方式。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提醒机制(录音之类的)
- 有时候,“恐惧管理”带来的不是诱惑,而是拖延。
- 【分析】请注意观察什么事情会引发你大脑里的“恐惧管理”。
- “那又如何”效应:放纵行为引起的罪恶感和内疚感反而会更容易让人继续选择放纵
- 【分析】留意自己在意志力失效时的反应,会责备自己,认为自己永远好不了吗?更重要的是,会因为挫折的关系,更加地放纵自己吗?
- 自我谅解是打破“那又如何”循环的最好办法。众多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相反,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 【实验】失败的时候,尝试原谅自己。尝试以下角度:描述一下你的实际感觉;告诉自己只是个凡人,挫折并不意味着你本身有问题;假如你的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安慰TA?
- “虚假希望综合征”: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会让我们立刻有了放松感和控制感,以为自己自控了,但这是典型的即时满足感——在我们做真正任何事之前就已经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很少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 【分析】请花一点时间,仔细想一想你改变自己的动力和期望。你只有在情绪低落时才会有动力改变吗?想象成功改变生活时的快乐,是不是你作出改变的唯一动力?你会通过幻想未来的自己来改善现在的心情,而不是采取实际行动改善自己的行为吗?
- 【实验】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在面对意志力挑战的时候,悲观而客观地预测自己什么情况下会向诱惑屈服,由此来制定对抗意志力屈服的对策。
这一章主要讲低落情绪对于自控的陷阱,如果一直自责会持续地失去自控,自我谅解是恢复自控的起点。同时缓解压力的方法也有好坏之分,有些行为确实解压,有些却会让人上瘾而无用。最后,不要沉迷于”下定决心改变“,那是意志力的陷阱。
07 出售未来:及时享乐的经济学
- “延迟折扣”:我们会倾向于把未来的奖励打个折扣,认为没那么好,从而屈服于眼前的诱惑。
- 【分析】探索自己给未来奖励打折的情形
- 延迟折扣产生的原因就是,大脑处理眼前的诱惑时会刺激多巴胺兴奋,但处理未来的奖励时,因为过于抽象,所以很难刺激到多巴胺。
- 【实验】在所有诱惑面前安排十分钟的等待时间,让眼前的诱惑和未来的奖励得以比较。
- 你对未来打的折是多是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长期的健康状况和你获得的成功。
- 【实验】降低你的折扣率,在抉择时首先去想象未来的奖励,并努力想象得到它和因为屈服眼前诱惑而失去它的感觉。
- 受诱惑的自我是个无法预料的敌人,更好的做法是在未受诱惑之前就限制好自己。
- 【实验】在清醒时给自己的意志力“加个保证”(像早起打卡罚钱制度),stickk.com
- 我们经常会把未来的自己想象成完全不一样的人,因此给他增加各种负担。但当我们到了未来,我们“理想的自己”却不见了。
- 【分析】你是否在拖延和推迟,等待未来的自己来改变现状?(差点如此,这一章的笔记差点就想拖到明天,但明天一样是会困的)
- 【实验】接近和认识“未来的自己”:想象未来某个场景中的自己、给未来的自己发信息、设想未来的自己。
- 偶尔也还是需要及时行乐!不然负担会太重!(而且这样活也没意思不是吗)
这一章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把自己和未来严重割裂开的人,一方面给未来自己所获得的奖励打折扣(不给萝卜),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拖延现在的任务给未来的自己增加压力(给大棒子)。很高兴现在已经慢慢从行动上有了改变。
08 传染:为什么意志力会传染?
- 我们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想法、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意志力薄弱会传染;坏习惯和积极的改变都能像细菌一样在人群中传播,而且没有人能完全不受其影响。
- 【分析】回忆自己的意志力挑战,有没有受到身边的人影响,变得更简单或者更困难?有没有被身边的人感染某种良好或不良的习惯?
- 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去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行为,或者被他人的情绪所传染。当我们的镜像神经元获取了别人奖励承诺的信息时,我们自己也会渴望得到奖励。
- 当我们看到别人忽视规则、受欲望支配的时候,我们更可能在任何冲动面前选择屈服。
- 【分析】我在模仿谁的坏习惯吗?
- 目标也能传染,我们很容易感染别人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仅限于我们已经拥有的目标(可能自己也没意识到),这回使我们在目标的冲突中倾向于一边。
- 【实验】增强自控的“免疫系统”,在每天刚开始的时候花几分钟想想自己的目标,想想你会怎么受到诱惑,想要改变自己的目标。
- 【实验】找到一个意志力榜样,想想TA会怎么做?
- 【分析】亲密的人更容易感染,分析你身上的行为和习惯哪些和亲密的人有关。
- 基于社会认同,群体里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聪明事。
- 【分析】是否意识到,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不良习惯?如果是这样,你可能会质疑这种看法。质疑它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一群人,他们正在做你渴望做到的事。(support group)
- 预想自己实现目标(比如戒烟或献血)后会非常自豪的人,更有可能坚持到底并获得成功,预想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谴责也很有效。
- 与讨论长期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论证比起来,自豪、羞愧等社会情感能更迅速、更直接地影响我们的选择。
- 羞愧要有限度,过于羞愧会让我们感到糟糕,糟糕的感觉会将意志力消耗光而让人放弃抵抗。
- 自豪感可以增强意志力,为了让自豪感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认为别人都在监视自己。让自己坚定决心的有效策略是——公开你的意志力挑战。
- 【实验】想象一下你在意志力挑战中取得成功后会多么自豪。想象自己可以炫耀的场景(当然也要警惕虚假的自控感,想象过后的自豪感不意味着自己已经实现了自控,自己还什么都没做呢!)
- 但我们最该警觉的行为,是避开那些不能按我们喜欢的方式自控的人。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别人的残酷做法,还是一种激励自己改变的糟糕策略。
- 【实验】与他人一起完成“意志力竞争”而实现社会认同和支持,你无须单独面对你的意志力挑战。
这一章讲的是自控和身边人、社会的关系,自控是非常受环境影响的。但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先在心里排斥它(这反而让我们陷进去),我们先意识到它的存在,增强自己的免疫力,然后向意志力强的、具有符合自己目标习惯的人靠拢。
09 别读这章:“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 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别想白熊”效应/讽刺性反弹),越尝试摆脱某种想法和情绪,它反而会越根深蒂固。
- 大脑有负责“操控”和“监督”两部分,当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时,就会产生讽刺性反弹的情况。
- 认知失调: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消息。
- 【分析】你是否想忘记某些东西?如果是,请检验一下讽刺性反弹理论。压抑有用吗?试图忘记某些东西是否让它回来时变得更强烈?
- 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放弃自控,以此对抗讽刺性反弹
- 感受身体里的焦虑,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如果焦虑仍然存在,去想象那些想法和焦虑随着呼吸消散。不和焦虑对抗,焦虑就会自然离去。
- 【实验】意志力实验: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感受情绪和思绪的存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思想。让意识和想法自由地来来去去。
- 越想通过抑制想法来抵抗诱惑,受到的不良影响就越大。
- 使用压抑自己的办法进行自控时,如果我们控制思想和行为失败了,我们会认为是自己压抑得不够,而不会认为压抑思想的方法根本行不通。
- 【分析】深入剖析:你最渴望什么?当你抑制它的时候,能坚持多久?
- 【实验】直面自身欲望,但不要付诸行动(和上面的实验比较像啊)
- 【实验】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除了“我不要”,你还能做什么来满足同样的需求?你可以关注这些需求,用有同样效果的健康的新习惯来戒掉坏习惯。如果没有了坏习惯,你还能做些什么?你可以做其他有趣的事来代替坏习惯。
- 【实验】感受和驾驭冲动。无论你对什么上瘾,“驾驭冲动”的技巧都能帮你抵抗诱惑,而不是屈服于它。当冲动占据你的头脑时,花至少一分钟去感觉自己的身体。
这一章“批评”了“我不要”的自控方法,通过压抑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不要去想那件事!!”)来完成自控是非常不靠谱的。试着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反而会对我们原先的目标产生反面效果。接受思想和感受的存在,呼吸,感受身体的感觉,然后慢慢r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