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插曲,我们的教科书选入了本段,意在让我们喝下一碗名为“锲而不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鸡汤。细读发现,本段意义远不止于此。先看原文: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许多诗词,除了表现人物命运、性格外,还有暗示、衬托等多种作用,而这些诗词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而本段黛玉与香菱的对话则可看作是简单的古典诗词格律、意境论。
一、古典诗词格律论
(一)香菱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讲的是律诗的平仄规则。与现代汉语的四声类似,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又分阴平与阳平,分别对应现代一二声;上去声对应三四声;入声在现代已经消失,并分化入其他三声中,还有部分古仄声而今天读平声的字),其中上去入统称为“仄”声。我们以一句五言诗为例:
一句五言律诗是由“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两种模板演化成四种基本格式。
(1)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 (3)仄仄平平仄 (4)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偶数位为节奏字,必须平仄相间,即二、四位平仄相反。如“感时花溅泪”就是第二种情况。按照这个规则,一句七言诗在五言诗的前面加上两字,有如下格式:
(1)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根据声律原则,二四六处于节奏位,不可更易,故“分明”;一三五可平可仄,故“不论”。但也有例外,如需避免“孤平”等特殊情况。(这里不详说啦)。
(二)香菱所说“有对得极工的,也有不对的”是说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原则。一首律诗共8句,以偶数句作为韵脚。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讲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如“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黛玉说的实对虚,我一直不太理解,个人认为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八首》),这是虚境对实境。至于对仗,宽对、工对都很常见,不对的也有。如孟浩然《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二、诗歌意境论
我国古典诗词特别讲求意境,所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刘勰《文心雕龙》讲“神与物游”,钟嵘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唐司空图讲“韵外之致”,宋严羽又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也就是说,一手好诗,要从有限的词句中领略到无限的,韵味无穷的言外之意,而不仅仅拘泥于字句本身。正如香菱说的“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似的”。这点梅尧臣说得十分精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所以黛玉说道“意趣真了,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
明白了这点,我们再来看黛玉的“意境论”教诗方法。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先读王维,体会“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再读杜甫的七言律诗,感悟“虚实相生”,体会感情,磨炼功力(杜的155首七言律是本领域的巅峰,无人可超越);然后读李白的绝句,生发想象,培养个性,创造“言外之意”。然后还要读陶渊明等人的诗,返璞归真,“豪华落尽见真淳”!有了适当的方法,再加上香菱的聪慧灵秀,呕心沥血,她学作的第三首诗融情于景,借月色倾吐自己颠沛的身世命运,富有真情实感。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本句出自陆游《戏作长句二首》,为作者晚年赋闲之作,观察细致,刻画精微,但实在难说有什么韵味。意思不难理解,重重帘幕封闭,自可使香气不散,砚台凹处面积大,存墨便多。作者大概也是无聊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