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你需要怎样教学?
最近两天大家有没有被京东的一则新闻,刷爆朋友圈呢?说的就是快递员即将下岗,京东首批机器人快递,整装待发。
我看了新闻,又搜索了京东相关的其他信息,技术取代人工的智能产业,其中提到,京东已经拿下空中管制的批令,也就意味着无人机即将投入使用,刘强东还说未来十年,京东的员工将减少一半。
在信息化智能化如此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将何去何从呢?我们的老师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网络这么发达,在线直播,线上课堂又是如此的丰富,前几年的慕课、翻转课堂,可汉学院等等,坐在家里一网知天下,仅凭一根网线,就可以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是否有一天,学校也将不复存在呢?这所有的一切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我们的学校从原来的孔子杏树下讲学,私塾教育到20世纪新式学堂的建立,到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教学的规模化,标准化,模式化开展,到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虚拟学校出现,逐渐繁荣起来。今年上半年我们班级就参与了网络的一个直播课,周二和周四早上7:40到八点的彩虹花晨读课程。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新型的授课模式让我们眼前一亮,虽然还没有参与到互动其中,但孩子们已经是乐此不疲,特别是能看到全国各地同龄人和他们一起进行晨诵,那情景是如此的让人激动不已。
这也就意味着,信息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未来的学校,还会是传统的老师授课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怀疑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在目前班级授课制成主流的情况下,老师的授课仍然是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从不否定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但我们也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村小,仅有几个十几个的孩子,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怎样给孩子更好的看世界的方式呢?怎么样给孩子更好的资源呢?借助互联网加的教育,借助更多人的智慧,让学生看到外面世界精彩。这必将成为边缘地区,乡村小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的张治馆长,在互加计划2018暑假“互联网+教育”公益教师培训启动仪式上说到他对未来教育新图景的畅想。
1.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升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将进入后文凭时代。
意味着文凭在将来不再是一张纸,更多的是记录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张治馆长举例说明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学生参与的实验,慕课学习,在线学习,购物,作业,平时阅读,修选的课程门类,社会实践,互动课堂,考试,社交等等,都会在这个体系里面形成大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清洗,汇总,分析,形成数字画像,可能是一个雷达图,能够非常清晰个性化的来反映出个人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个雷达图,能看出学生在某一方面擅长和欠缺,会形成一个具体的分析说明,也可能是班级的群体画像,更有利于教师班级教学的管理。
让我想到了昨天同学在朋友圈发的一个她女儿参加的课外辅导机构出示的学习情况记录,课外辅导班的学习竟然精确到上课举手了几次,参与互动了几次,作业提交了几次,每次成绩分析等等,可见,大数据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2.每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
这让我想到了,电脑上和手机里的各种各样的软件,比如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说发音不标准的话,想要朗读一篇文章,就可以借用这些软件,迅速生成朗读音频。可以选男生读,女生读,甚至是方言,英语等等。
3.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这里所说的知识图谱,类似于一个超大的智能库,同时也会有学生个人自己的知识图谱,两者相结合,能够配送个人相关的知识学习,达到因材施教。
这里张志馆长举了美国的一个学习平台——knewton,可以,生成27亿条不同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
4.每一项业务都可能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将常态化。
其实现在一些学校,课程外包虽然不是被技术公司瓜分,但是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比如我们学校附近的一所小学,他们的社团活动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校外的辅导机构,毕竟学校里面老师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些外来机构的入驻,大大减轻了学校老师的负担,而且学生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指导上更有针对性,更专业。
5.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无缝融合,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现在网络上的课程特别的多,我们在家里面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免费的课程也是挺多的。就比如今年,我个人而言,参与的有收费课程,当然也有很多是免费的课程,在这众多的课程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理论和水平。
面对学生,课程资源就更是丰富多彩,虚拟学校是一个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获得虚拟学校的智能服务。
是不是说明我们目前到学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当然不是。仍然需要存在,是师生进行情感沟通,心灵成长的环境,学生需要在这样的环境氛围当中进行体验,是基于创意流程导向的创客空间,学生可以在学校里面进行深度学习,实践体验,沟通交流等等。
6.每一种阅读都被记载,屏读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
最为直观的就是会记录你阅读的时长,速度,分析做题的对错等,这些数据将会进一步指导你今后的阅读。
7.每个人的作业都不一样,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支持面向人人的个性化学习。
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将被记录,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形成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结合语义和自适应引擎技术,通过自主选择或系统智能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按需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这让我想到了每到年终朋友圈里面晒支付宝账单。这个账单记载了你一年购物的比例,淘宝平台会根据你的购物比例大小,推荐相关的信息。在以前,我一直认为每个人淘宝界面都是一样的,对比之后才发现,真的是不一样,除了大的目录是一样,所推荐的商品,都是根据你的购物记录和兴趣爱好所推荐的。这是不是就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面对你所生成的个性化的网页呢?
8.每个人的学制都是定制的,学制的概念将基本消亡,学习就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我们现在的学校,基本上不存在留级生,要一年一年的往上面学,其实在每个班级里面都会有那么几个相对弱一点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完成当年的学习任务。但是现有学制的限制,他必须跟着往上面学习,就会造成越来越弱。
在未来的学校,学习就会,变得更有弹性,学制更加灵活,学习成为生存的需要,伴随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以后的学习,就业,创业无法区分,学习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任务,而是成为人生的一段旅程。就比如现在,我虽然已经步入社会工作。工作了十几年,回头发现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真的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能力,将来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位,学习将是终生的。
9.每一种学习都被尊重,学习更加多样,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在多样的学习过程当中,每个人会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功能。
10.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所、心灵家园。
为什么西方教堂经过这么多个世纪仍然没有消亡呢?因为那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同样,人们选择学校不是为了功利的目标,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永续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家园,在学校里面要感受到快乐,要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呵护好奇心,宽容好玩心,善用好胜心。
这十个未来教育新图景的畅想,是不是让我们在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十足呢?
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技术再先进,但永远代替不了人类的情感,代替不了我们的体验,代替不了相互之间的真实交流。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完全依靠科技手段,而忽视了教师本来的价值。不忘初心,守住教育底线。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要让他们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形成自己的自学能力,要善于用技术去体验和创造,在社会上有道德认同,而不是说出了校门忘了书本,进入大学忘了学习。
作为,互联网加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三个问题:
1.教师该教哪些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
2.教师该如何教才能更有效率?
3.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怎样知道教师的策略正确而有效?
随着互联网加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来面对现在社会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来进行教学呢?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学习,思考,行动,是应该贯穿我们的教师生涯的,甚至是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