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峰有塔则气凝耸拔。
中国的塔建筑由来已久,塔的建起被视为“地脉兴”而“人文焕”的大事,极受重视。
几乎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一座,蔚为壮观。作为一郡一邑一乡之华表,风靡一时。
有关造塔建筑的起源历史悠久,可远溯至佛陀时代,根据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等,以之起塔供养。佛陀圆寂之后,则有波婆国等八国,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归起塔供养。
我国历代所建的舍利塔极多。据记载,三国时就开始建立了。隋文帝之时,全国各地建舍利塔的风气极盛,公元601年—602年,隋文帝并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后,历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的活动。这种建塔形式也在东方大地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塔的种类非常繁多,按结构和造型样式来区别,有单层塔、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重塔、五重塔、七重塔、九重塔、十三重塔、十五重塔、十七重塔、三十七重塔、方塔、圆塔、五轮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亭阁式塔、角塔等其他特殊形制的塔。逐步形成了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
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塔的功能由最初的祭祀崇拜,镇妖降魔,风水景观,向纪念英雄,城市形像发展。
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过的地全是历史,旅游业界有句老行话;地上看泉州!泉州开元寺大门一副对联写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最强有力地说明并代表了泉州历史文化荟萃人文昌盛的真实贴切写照。
王阳明老先生认为“满大街都是圣人”不是什么怪事,这是从本质上看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泉州人诚然如斯!
东亚文化之都并非虚传,民间趣事素材拾手可得。随处都有奇闻异事和轰轰烈烈的悲壮剧情,神奇与传承自然地诉说着闽南峥嵘岁月与五彩缤纷的可歌可泣动人故事。
宋朝时期,泉州府“凤里”现在的石狮市《石狮地名的由来,秦汉至唐初,石狮境域隶属南安县;隋,永宁岑兜一带有先民从事海盐生产,凤里庵一带人烟稠密,人们常相约庵前石雕狮子处碰头聚会,“石狮”因之而得名》。
石狮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位于台湾海峡咽喉要道,处东亚之都门户。与台湾,金门,妈祖,澎湖列岛,马六甲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咫尺之遥,近相呼应。
阳春二月,春寒料峭,虽时令惊蛰,适逢霏雨,依然寒意袭人,饶有春味。闲暇之余,携手几位学长特地踏步同游赏春前往海滨城市石狮的宝盖山千年姑嫂古塔。
石狮市宝盖山,又叫“大孤山”遥望凌霄独立,恰似元宝,气势磅礴。周围没有其它山峰为邻尤突显高大峭拔。宝盖山其地质地貌是由花岗岩岩石山体构造而成,石材矿藏丰富。以前由于环保意识落后及建筑材料依赖稀少单一,闽南地区早期盖房建筑方格,建筑材料传统上都是采用花岗岩石头彻体红砖贴墙面等古老方法营造,因而粗糙型地就地取材开山挖石使宝盖山开釆十分过度,有的山面挖过的石窟大坑深达数十丈,挖开面积大而宽,山体横切面有直切面有斜拉面,有的断层碎片杂乱无序使整座山峰被开凿得像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原有的青山绿水已然被破坏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现在各级政府紧抓环保大力治理,落实整顿严格管控,把曾经挖掘的石窝石窟通过因形就势改建成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取名为;石窟公园,以杜绝和告示后人不得破坏生态资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整改的公园到处绿叶飞花,郁郁葱葱,万般红紫斗芳菲,飞流瀑布,索桥凭栏,莺飞林间,燕舞翔空,风光旖旎,一遍桃花流水美景,一幅山水田园画跃然纸上。
沿着蜿蜒盘旋的铁木棧道拾级而上,错落有致的石雕园文化与参天大树交相辉映蔚为壮观,虽说不上巧夺天工但倒也颇具文化特色,引来了许多游客摆姿拍照,小孩子来玩耍雀跃欢跳,呼来喝去,找到他们最开心的欢乐谷。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这里成为美丽乡村文旅的一大驻足亮点,也是本地人晨跑晚练翩翩起舞全民健身的最佳场所。
大海的曦晨是奇特清晨,旭日东升,太阳把这里的大海映红了,好像给大海披上了一层红纱。海面上闪耀着一串一串五彩缤纷的光圈。潮声像大海的诗韵,满含着哲理和启示。
无比宽阔的湛蓝色海洋,是人类生存无限空间与生活广阔舞台和运载与对外经贸交际交易主要脉络,也是美丽无比的自由欢快天际。
蓝色的海水涌起滚滚浪花,浪涛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往远处望去,天和海连在一起,无边无际。
大海的傍晚也显得别样,余辉残阳,阵阵海风夹带着大海特有的清新和湿润,迎面扑来,把旅途的疲劳全都吹走了。海水荡漾着,翻起一个个浪花,慈母般地抚摸着柔和的沙滩。那意境,如春风轻拔琴弦,如暮花飘落柔波,海风吹动,海涛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一首优雅催眠曲。
大海它也是有个性的,有时温柔得像一位恬静的少女,有时也喜怒无常,暴躁得似一匹难于驾驭的野马;它既可以托载着百舸千帆航行,也可以顷刻间将它们葬于腹底。
每年夏秋台风季节,海潮狂暴得像个恶魔狂潮拍石,,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吼声,潮头有数丈之高,一涌而至。翻腾的泡沫,失去了往日均衡的悦耳舒畅节奏。
每当海潮来时,十里海岸同时金钟齐鸣,铿铿锵锵,很有节奏,如巨雷般的海浪像千军万马席地而卷,极度呐喊、嘶鸣中向对面扑来。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取用,物竞天择,善巧方便是从古至今,人们择地而居最佳的生存之道生活方式,世界各地人都概莫能外。
临海而居的百姓家家户户自古都以捕捞渔业和出海运输以及商贩为营生故谓之渔民,船大点的就去深海远洋打捞和航行,舢舨小舰就在近海边晒网钓钩。渔民们子接父桨世代相承,渔歌互答,安居乐业。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到过海边的游人都十分清楚看到靠海边凹凸之处的各类海神天王殿龙王宫将军府等神舍建筑名称种类繁多,尤其是像妈祖,天后娘娘,观音菩萨这种慈悲为怀,祥瑞保平安,求财富降福祉,风调雨顺的菩萨更是枚不胜举。占地不大地方紧凑的宝盖山,山上山下就有三源寺 、虎岫寺、慧源寺、海皇宫等好几座规模不小庙观。它们各司其职接受人们的朝拜供养。闽南多胜刹,民风真虔诚,故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誉。真是名符其实!究其深刻原因是古代科技落后没有天文气象报告,观天察象,气节候变全凭前人经验和靠胆大的人赌一赌运气,渔民外出跑海一趟远方行程就是大半个月、或一两个月半年或更长时间。在这么长时间内,天有不测风云,海洋性气候条件变幻无常,突如其来大风骤雨随时降临,波涌凶涛,惊涛骇浪时刻拍打敲击着航行无船只,气流变化加上海滩暗礁航程线路十分复杂危险。若遇到小风小浪尚能避开自保无恙,倘若遭遇强对流极端天气,狂风大作,海浪滔天,巨浪来临就无法逃避,常常遭遇船翻侧沉。人们往往只能任由劫数自求多福了,此时此刻他们最能想到的,也是被广泛认可方法,也就是只能求助于佑护人间的诸路海仙神明众位菩萨了。
(注明:在这里不是宣传封建迷信只是介绍过去的沿海渔民耕夫落后观念与遭遇遭受自然灾难面前救生自救的无助与无奈)
每次外出猎渔或航行在海上的安全就是全家人的担心和期待,聚散迎送牵肠挂肚的业已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每次平安归来不仅是收获更是给全家人带来的放心与欢乐。
人在旅归途,海浪水急多险阻,问君天涯路?
风雨平安否,一路悲壮万里天,长歌洗扬尘!
划破烟霞美,薄雾筑起彩虹桥,寄语在云端!
捎书一缕风,念你逢凶化险夷,思念里一怀!
祈祷曾是家人最多的翘首以盼,知你安矣!望汝无恙!无数次盈泪满眼婆娑总盼着你的归来身影,无论远方的风吹烟起,袅袅娇影都疑是你的归影!归踪!
石狮海边宝盖山下,有户人家哥哥和妹夫以捕捞渔业为生,常年结伴出海打猎。每次的出海都让这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当夕阳将下,她们俩人就会到宝盖山上翘首以盼渴望早点见到亲人归来。
闽南有句俚语:走船跑马三分命,由于亲人久久未归,姑嫂两人思念成疾不久便郁郁而终。当地为了记念姑嫂两人的感人故事便给她们建了座石塔取名为姑嫂塔。
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飘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洋等地。
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主要象征性标志。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出门和归家的航标。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
明代苏紫溪有诗:“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描写姑嫂塔的最好描述。
海风飒烈果然利害非常,呼啸迎面吹来海风速度快且风力大而威猛,吹得连上山行人走路都难以走稳,好多人只好弯下腰扶栏匍匐而上。登站高处,极目远眺,环视四方,只见海天一色,水天相连。望塔索古,浮想联翩,遥想当初,站立在这里守望亲人归来之心情是何等煎熬!何等焦急!这种守望也是代表了当地千百个普遍人命运中的缩影而已!
穿越时空,往昔的情景与如今我们依然守望着面对一海之隔即咫尺天涯的台湾兄弟姐妹们的常年血脉守望,期盼团圆情怀何等相似!“无心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哀思绵绵,忧思相伴,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思念之情日益让人显其沉痛悲郁。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亲人们当初的“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惜别的海岸与斑驳陆离古朴的老码头,都成了那时那日送别绵绵不断之满满噎塞诗句话题。
姑嫂塔,今犹昔。离别事,尚可觅。
海峡边,宝岛情,骨肉亲,依分惜。
英雄的姑嫂塔也是昔日明朝抗倭击寇烽火连天的主战海疆沙场。
明朝嘉靖年间: 倭寇屡屡进犯中国沿海一带,劫掠滨海诸郡。从山东到广西沿海线一路烧抢掠夺。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曾带领官兵经年多次东征西讨,击破海贼,征剿倭寇,水灭倭氛,落花流水,铩羽而归。闽广奠安,漳泉少忧。
俞大猷创造发明了用独轮车对付骑兵的绝妙办法,并在实战中以独轮车和骑兵相互配合,成功将敌人击败。俞家军所向披靡所到之处使日寇闻风丧胆折戟沉沙。
俞大猷文武兼备善于思考著有《剑经》一书,虽然名为“剑经”,但实际上是讲棍法及长兵器的用法。并把此棍法回教河南少林弟子,让少林寺棍法的精髓永远得到传承。因之,泉州的崇文尚武精神武林风气也是长盛不衰!
戚继光曾称赞《剑经》说:“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姑嫂塔肯定也曾留下过民族英雄郑成功,姚启圣,施琅等将军在收复金门,澎湖,台湾列岛时,扙剑横槊,沙场点兵,指挥清军水师官兵在大海里迎风破浪,誓师训练作战千舸战船,挂帆布阵,翻江倒海,炮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戎马倥偬足迹。郑成功,施琅等人志士苦心,兴师海外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他们不但是武力统一的坚决拥护者,执行者!而且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将军们通过千辛万苦,巧妙战术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撕下西方帝国强盗插在我们家园心头上的旗帜,从他们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使清政府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使国家四海归一,边民无患,海疆清宁。更是给大清天朝康乾辉煌盛世增添浓墨重彩一大手笔!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横扫环宇!
我们看到的那座风姿婆娑舞弄清影姑嫂塔它是故国家园永远抺不掉相思的记忆!它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屹立大海之巅,成为我们的海之恋。
古朴深邃的姑嫂塔英姿见证了闽南泉州变迁与进步,见证了泉州港曾经的百国来朝,万商云集之辉煌繁荣与消声逝远以及凤凰涅槃再度腾飞!
历尽沧桑,风雨飘泊的姑嫂塔犹如千年老者永远伫立在山之峰,海尽头迎接飘洋过海客居异国他乡的游子早日归来!归来!
吴培文202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