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拖延症心理学的书籍,感觉拖延症种种问题的根本是把心中的某个想法认定为事情本身。举例说明,假设一个广东人想去北京看看首都。
当把“要去北京”这个想法当作“去北京”这个事情本身时就会产生以下种种情况:
1,【还没动身】,今天下雨(刮风,没睡好,心情不好)导致去北京的想法不明显,所以推迟去北京
2,【已到江西】,在江西丢了100块钱,和人发生矛盾吵了一架,导致在江西身心不快,认为去北京的体验给自己带来了痛苦,需要在江西就地休息,等待心情好转,等待去北京的想法被净化,只会给自己带来舒适的激动的感受再出发
3,【已到江西安徽边境】,太出色了,自己在不断前进,去北京的想法每当出现在脑海就给自己带来难以言明的舒适感,自己需要一些时间来充分享受这种愉悦感,并做一些类似带来愉悦感的事
4,【在江西安徽边境玩了一个月】,完了,要是不玩早到北京了,现在去北京这个想法每当想起都会给我带来痛苦,即使去了北京又能怎样呢,不去北京我又不会死,我为什么要背负去北京想法带来的痛苦拖延回忆呢,去北京已经不完美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想体验的感受)我放弃去北京……
打破拖延的关键在于分清楚【想做某事】和【做某事】,因为一件事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越做必然越接近完成;但是“想做某事的想法”却并非如此,它会自身不停的变化,也会受各种大小相关不相关杂事影响,【想法】本身带给自己的感受是无休止的在变化,强弱苦乐不断转换。
所以每到【想做某事的想法】要自己做什么时,跳出想法,只看脚下一步,比如半小时内我可以实际做这件事的哪个小部分,然后去做,【任何想法都会产生而后灭去】,不必过于重视。
唯有实践才能改变人,而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