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电影《无负今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片子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意境宏大,回味悠长,看了两遍,仍感觉意犹未尽。
电影以北师大美丽的校园为舞台,伴着手风琴舒缓的节凑,用黎锦熙和鲁迅二位大师的日常谈话,引出梁启超在北师大演讲的宏大场面,进而引出电影的主题——无负今日。乍一看平铺直叙,节凑缓慢,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能从白开水中品出冰凉清爽的味道,可谓构思巧妙,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恰似一股清流,沁人心脾。二位大师的寻常谈话内容正可谓“粥小事大”,没有家长里短的寒暄、追名逐利的攀附,有的是文法、学问、格调和希望。个人认为,二位大师的谈话除了作为全篇的引子,引出电影的主题,还是整个影片的基石,正是有了基石的厚重,才有后面电影故事情节的叠加、催化、升华。
电影分大学、师说和青春三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酝酿出对希望的期待,激励我们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大学篇,以黎锦熙的一堂文法课,引出鲁迅。鲁迅在校园回答学生的提问说:“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这句话可谓全篇的画龙点睛之处,告诉我们当下的青春就是希望,青年要珍惜当下,“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
特别是梁启超演讲的宏大场面,听演讲的有学生,有贩夫走卒,有妇孺僧尼,场面虽然拥挤,但大家听得是那么专注投入,让我瞬间想起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就应该是大师云集;大学的校园里就应该随处可见学生求知若渴和大师传道解惑的影子;大学的文化渗透力应该穿透围墙,浸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或者说大学应该没有围墙,大学是开社会风气之先的。
师说篇,是从王梓坤艰难曲折的求学之路开始的。“今天读好了书,以后才能去外面的世界好好看看”“只要你抓得住今天,再远的路都能赶上,所有的未来都有可能”黄少诚老师的话,激励少年王梓坤努力读书,从贫瘠的小山村走到繁华的北京,成为北师大的校长。
八十一岁的钟敬文老先生,在朗诵鲁迅那句“肩住那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地做人”时的庄重,深深感动了我,让我们看到了老一代教育人的胸怀之远大。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珍惜今天这美好的时光,就辜负了先贤的期望,辜负了这美好的时代。
“假如我们的现在没有过去和将来,这个现在是单薄的,是没有价值的,是无根之水,不知流向何处。”余华对现在价值的解读,很好地阐释了“有昨日之沉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有今日之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警醒我们,只有抓住现在,才能为将来积累过去,才会厚积薄发,创造美好的未来。
“耐得住干渴,耐得住疲劳,无论外面是多么艰苦的环境,它都会一直坚韧不拔地往前走。”莫言阐释的骆驼精神,不仅是文人的治学精神,也是我们做人做事都离不开的坚韧不拔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弘扬的中国精神。
青春篇,以一个女同学去东操场听演讲的所见所闻切入,记录了青春的朝气蓬勃、美好靓丽。正如孙心老师所说:“青春是此刻的欢欣自如,是体验未知的茫然和兴奋,是勇敢地奔走,也是生长着的,无拘无束的希望。”遥遥对应开片鲁迅先生对希望的描述,进一步阐释了穿过斑驳的秋叶,今日此刻,阳光照耀下的青春,就是希望。
影片以一场演讲收尾,与开篇梁启超的演讲首尾呼应,无负今日的主题贯穿始终,好像在演讲中加入了几个隽永的故事旁白,形成了一篇叙事诗,优美,典雅,立意高远。影片的尾声是几代人共同朗诵梁启超的《无负今日》,声势浩大,振聋发聩,催人奋进,激励我们“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希望广大青少年都能认真看看这部电影,读读梁任公的《无负今日》,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时代,“识今日之无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之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