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僻静街道旁的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 —《解忧杂货店》
01
我曾经也做过类似的举动,开过一个小号当做树洞,有什么烦恼不开心都会写进去。
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牛奶箱,也不会得到回答,并且从来不期待得到回答,因为里面一个人也没有。
第一次知道东野圭吾,是通过《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神探伽利略》开始的。
一方面为作者精妙的构思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赞叹不已,另一方为作者文字背后所透露出的人性和感情而感动万分。虽然悬疑推理,但是依旧包含温情。
而这次接触到的《解忧杂货店》,却是一部非常“不东野圭吾”的作品。
02
第一次见这本书大概在四年前吧,从一个很文艺的姑娘手中瞥见过实体书。
当时只知道这本书卖得很好,但是总是怀着你说它卖得好,我就偏偏不去买的逆反心理,也与这本书失之交臂。
再后来,这本书的热潮慢慢过去,很少被人提起,渐渐的对这本书的印象停留在作者和书名上。
03
去年12月听书的时候,第二次听到专业书评人对《解忧杂货店》的解读,也算是跳过故事本身,直接接触到这本书背后的含义。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东野圭吾的脑洞是真的很大,每一个小故事看似独立,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整本书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无论从哪个点切入都不会突兀,总会有一两个线索暗暗地引导你探索整个故事。
最终当恢弘的全貌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叹为观止,可内心却总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你得到了一个答案,却有了更多的疑问,这就是《解忧杂货店》最神奇的地方。
04
第三次接触是看中国版的电影《解忧杂货店》。
怎么说呢,对于中国电影电视剧翻拍小说著作这个事情,我一贯抱有不太乐观的态度,最近《凤求凰》被黑应该也是有目共睹。
在豆瓣上翻看中国版《解忧杂货店》的影评,发现负面评价还蛮多的。
不得不说《解忧杂货店》是一个很好的本子,但是在拍摄上的确让人无法直视,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些当红的流量小生作为电影热点,恐怕电影评分估计会更低吧。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故事一节一节的拼凑,虽然最后总算围成了一个圈,但是仍然给人食之无味的感觉。
阿杰对迷途的汪汪的愤懑、冲动虽然可以大体猜测出来与身世有关,但是原因是什么显得非常模糊。
彤彤最终坚定对音乐梦想的追求也显得单薄无力,难以让人信服。
小波对晴美的恨,与几个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除了最后知道自己错怪了晴美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线索。
其他几个小故事也是如此,秦朗坚持了音乐梦想,一首《重生》最终却成就张维维。
张默喜欢迈克尔杰克逊与他父母过世,且最终成为画家之间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反倒是他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路线更让人深思。
唯一贯穿全片的人物迷途的汪汪(晴美),除了听从三个来自未来的迷途少年给的建议之后,努力生活最终改变人生之外,我看不出更多的深意。
05
想来也是可笑,三个在现时代迷途的浪荡少年,自己还没有把人生活通透,却仅仅通过一个杂货店,摇身一变,成为了人生导师,为别人的人生和选择提出建议,是真实,还是荒诞?
如果说,来找我谘商烦恼的人是迷路的羔羊,通常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看地图,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属于任何一种情况,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地图是白纸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
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是白纸,所以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
你很自由,充满了无限可能。这是很棒的事。
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
写信的人大多都是带着疑问来的,想要从杂货店得到一些答案,然而即便得到了最后的答案,也不一定会去做。
因为在寻求答案的那一瞬间,自己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
同样的,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
寄回过去的那张白纸也是如此,老爷爷对这三个少年寄回去的白纸做了这样的解读,白纸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这也正如同逝去的人生啊,曾经都是白纸,可现在的样子不就是自己在白纸上写下的人生吗?
尽管最后通过解忧杂货店得到建议的人,最终寄回来的都是感谢信。
但是,想来这些人最应该感谢的恰恰就是自己,正是自己这些年一步一步地选择,最终才成为了自己现在的样子。
有一天,再次翻看树洞里面的文字,发现当年的很多疑问,最终都有了答案。
所以,你看啊,这世上哪有什么能给别人的人生提建议的人呢?
所谓最好的提议者,就是你自己。所谓最好的建议,都在你心里。
2018年02月02日,日版《浪矢解忧杂货店》在中国上映,我还没来得及去看。
但我相信,这一定会是一部好片子。也期待在评论区与你一同分享关于《浪矢解忧杂货店》背后深层的秘密。
推荐阅读
>>愿在外流浪的你,早点回家<<
>>2018|祭奠我仓惶而逃的10年<<
>>就是你,你的速度是多少迈?<<
>>你那么懒,凭什么不甘心?<<
更多深度好文只差一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