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跟我抱怨读书太费时了,一本书他已经读了3个星期还没读完。
阅读效率低可能是很多人的困扰,事实上阅读是优技巧的,你读书慢很有可能是没找到快速阅读的方法。
今天刚好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平时是如何快速阅读的,其实很简单,就三步,平时多练习,你也可以做到快读阅读。
第一:选择“对”的书
这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说这本书本身是不是有价值,本身是不是一本好书。第二个,是说一本书是不是适合你。它是不是刚好触及到了你不知道的地方;再比如内容是不是适合你,是不是你需要的。
首先,看主题。一般来说我们通过一本书的书名,封面介绍,序言部分就能获得基本信息,这些东西都可以很好的帮你了解这本书的讲的主题是什么。
其次,看目录。通过目录可以直观地看到本书的内容和结构,这也是你后面阅读的时候需要反复看的地方。,它能帮助你理清书中的脉络和思路。
最后,看评论。上网搜一搜关于这本书的相关信息,比如豆瓣、知乎都会有大量的书评或推荐,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 看书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帮你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预先判断,还能激发出你的问题和好奇心,让你带着问题去书里探寻答案。甚至有些观点类的书,大量文字都是实例和佐证,你读一些大咖的书评就足够了。
事实上,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他能从根源上帮你节省时间,避免你花很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书上。
第二: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不是让你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博览群书,它是读书的一个环节,是你对一本书作出价值判断和寻找要点的必要步骤,而且,它是精读前的一个步骤。这个步骤有三个技巧:
| 用视觉输入代替逐字输入
很多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逐字逐行地读,这其实是效率最低下的阅读方式。
阅读本身分为阅和读,这是两个动作。阅对应的动作是看,读对应的动作是听,阅是视觉输入,就像你看一幅画一样,你不会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按着顺序来看,你一眼瞄过去就能知道这是幅人物画还是风景画。而读是听觉输入,你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才能把它还原成一幅画,既然看一段文字就像看一幅画,你一眼瞄过去就应该知道一幅画的内容,那就没必要逐字去读。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所谓的快速阅读,就是指快速地找出一段话的关键信息,抓的快、准、稳,直接跳过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辅助信息。
| 以语意单元推进阅读
我们知道,每一段或者每几段文字其实是在共同表达同一个意思,这就构成了一个语意单元。以这个为单位进行快速地推进,而不要陷入到细节中去。
当然要保持以语意为单位的推进一开始并不容易,但是,这个技能只要下点功夫都能掌握。
那语意单元要怎么找呢,在找的时候注意两点。
第一点,注意些关键词的位置。
比如一段话的第一句话或是最后一句话,大多数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放在第一句,部分放在最后一句。
同时还要注意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比如“但是”、“然而”等等,这些词的后面经常会跟着一段话的中心句。
另外就是抓住名词和动词,这样一个中心句的主语和谓语经常就能一把抓住了,一段话的中心意思也就清晰了。
至于小标题,作者重点标出的黑体字等,也是重点要看的地方。
第二点,勾勒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在阅读的同事,快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想证明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在看的过程中脑海中要同时有两个声音在运作,一个是作者的,一个是你的,这些问题要一直问,这样就不至于陷入杂乱无章的细节论述里去了。
在构思的时候,如果你总是跑偏,总是下意识的把速度放慢,可以做点辅助性的工作,比如在草稿上画上最简单的思维导图,把关键信息记下来,不要求整洁和漂亮,能把你读到的框架顺下来就好,这个动作也能避免你掉到作者设置的细节论述中去。
如果你能集中注意力,按照这个速度推进,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一本书。
这个过程就像你坐飞机一样,低空飞过之后,大的地貌特征你已经清楚了,把握了这本书的基本脉络和重点,后面的精读就容易多了。
快读的过程中你可能遇到了一些难点,比如某些内容看不懂,这时候很多人就会停下来开始死磕,其实不用。遇到这种情况先把难点放一放,继续往下推进,说不定从后面的解释中你一下就明白前面那段话的意思了。实在不行,那就等到下个阶段,精读的时候再重点攻克。
| 抓概念
第一类,你不认识的新概念。你第一次见到的,比如区块链,黑天鹅,决策金字塔……这些概念对你来说可能很新,在书中作者围绕这个概念给出了一个解释,这就属于重点之一。
方法论也可以划分到新概念里,比如在这节课里我和你分享了一个快速阅读的技巧,你以前不会,那快速阅读对你来说也属于新概念。
不过有些概念通常是换了一个包装而已,如果你有点经验,通常可以一眼就辨识出来,这种概念一扫而过就行了。
第二类,你不够重视的旧概念。就是作者试图用自己的论证来说服你,让你了解自己以前的观念是错的,是具有片面性的,是可以重新解释的。
比如说“智商”,平时我们都以为智商是一个固定的值,天生的,谁也改变不了。但是《绝非天赋》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智商是一个相对值,他之所以被普遍接受,是美国政府刻意推广的结果,是不是很反常识?
这两种类别分好之后,你会发现书里的重点就很好辨认了,咱们在浏览的时候把这两类信息找出来就可以了。 而且,不管是一本书的知识体系,还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都可以通过概念连接起来,我们认知的优化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概念的更新、替换完成的。
接下来干嘛呢,你可能觉得应该精读了吧?不是,这时候你最好把书放一边去,干点别的事情,让大脑休息一会,给自己一段缓冲的时间,大脑有一个特性,会自动过滤不重要的信息。
当你休息一段时间回来再翻开书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本书里的内容已经一目了然了,这本书会变得很薄,你会发现自己应该在哪里用力,应该在哪里停留都清清楚楚了,作者的写作框架也变得无比清晰。最重要的是,这时候你已经知道了你所关心的问题在哪个部分有集中论述,这时你就可以开始精读了。
第三:精读
很多人选择读书只读一遍,但我建议大家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一定要读第二遍——即精读,精读的过程是对重点、难点的攻克,也是你对一本书更深入理解的过程。精读的过程需要做好三个任务:
| 建立目标感
首先,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你要建立一个目标感,就是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你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任由作者牵着你走。你可以幻想待会要跟朋友复述这本书,这样带有目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
| 做笔记和理解
所谓精读就是记忆和理解的过程,记忆最简单的方法做笔记,不做笔记的话,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你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而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是百度脑图和有道笔记(此处我应该收点广告费~),另外对于常写作的人,把好的内容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如果你能持续地做笔记,你会发现自己会对信息变得也会特别敏感。
理解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比如你在其它书里看到了类似的观点,或者某段信息可能很新鲜,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得很贴切,可能纠正了你一些错误的观念;也许就是单纯地给了你一个实用的方法论或思想工具。
这时候你只要稍微思考一下,让新知识和你脑海中已经有的东西来一次碰撞,把原来的东西看得更清楚一点,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信息,你会一下就想起来以前在哪里看过的。
用这个方法积累下去,它会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可能越来越快,长期积累,你就会变成别人眼中那种特别有想法的人了。
| 输出
输出是强化记忆和和理解的过程,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输出,不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都是耍流氓。输出的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写作,一种是口语表达。写作要求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强一点,逻辑思维能力高一点。而口语表达要求故事性、画面感高一点。这两种输出能力要练好都不容易,不过好在只要持续锻炼,就会有立竿见影的长进。
阅读本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希望每个读到这篇文章的读书人都能体验到这种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