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的人大多有逛书店的癖好。这种癖好很难让别人理解,渐渐地他就会懒得解释一切。对他来说,一座城市有多少亲朋好友无所谓,有没有几家好书店倒是很重要。要是恰巧在他的生活半径内有一家像样的书店,那可是中了头彩了。在下班回来,散步的途中,他会不由自主地往那个方向走去。书店里总是有什么在等着他。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他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到熟悉的书店去逛逛,他穿过城市阴雨连连的街道,来到那家透着暖黄色灯光的书店门口,推门进去。
说到逛书店,伦敦有一条查令十字街,那是全世界很多爱书人都向往的地方。在查令十字街上,有许多大大小小、风格独特的书店。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手书和珍本书市场。不过就跟所有的实体书店一样,查令十字街的书店同样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书店的衰落无可避免,于是这里成了一个适合怀旧的地方。许多爱书人来了伦敦,还是会拿着地图找过来。而他们很可能会去找找查令十字街84号,那里曾经有一家旧书店。这家小小的旧书店在几十年前就不复存在了,但人们还是一直怀念它。
为什么那家书店这么有名?因为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写的就是这家书店的故事。作者海莲·汉芙是美国一个不太成功的作家,她一辈子在文学上没有多大造诣,却因为写了这本书,而被全世界的书迷永远的记住了。
海莲·汉芙当然也是个书迷。她一生中大多数时间生活在纽约。由于不满当时纽约书店的品味和价格,以及出于对英国文学的崇拜和热爱,她开始写信向伦敦的一家古旧书店订购书籍。那家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很快给她寄来了她想要的书。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书信集。内容就是海莲·汉芙与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喜爱?首先是因为这里面的小故事非常生动有趣,温暖人心。起初,他们只是简短而平淡的商业往来,订购,买书,邮寄。很快的,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东西加了进来。那时正是欧洲二战后一片凄惨的境况,伦敦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商品施行配给制,很多东西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出于同情,海莲·汉芙开始给他们邮寄肉、罐头和鸡蛋之类的生活物资,还托朋友送去丝袜(奢侈品)。她的善心很快得到了回报。书店的店员开始给她回信,表达感激,告诉她说他们“见到一块完整的肉是多么的欣喜”。但是海莲·汉芙回信里说,他们给她寄来她想要的书,可比她寄的那些物品要了不起的多。
海莲·汉芙是个直爽、热情、富于幽默感的人。而跟她长期通信的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则是一个略显拘谨严肃的老派英国绅士。为了打破弗兰克这样的拘谨,她常常在信里不含恶意的讽刺和挖苦他。头一封信里,弗兰克很严肃地称呼她为“夫人”,她便在回信中提到,希望在他们那边这个“夫人”没有妓院老鸨的意思(纽约流行的暗语)。
海莲·汉芙是个第一流的爱书人。当她收到漂亮精致、合乎心意的书时,就会感到快乐无比。而当她发现收到的书版本不对,翻译有问题,或者编者因水平太差而糟蹋了好书,她就会毫不留情地呵斥起来。可怜的弗兰克也常常挨骂。有一次,书店用一本旧书书页当做包装,海莲·汉芙回信骂道,你们怎么能用这么一本好书的书页来当包装呢?有时候,书店寄书的间隔太长了,海莲·汉芙质问弗兰克,你们都在干嘛呢,能不能打起精神来好好做生意。还有一次,书店给她寄书的时候,附带了一张卡片,她又骂,说你们这是“书商本性”吧,不肯把字写在扉页上,就是怕损坏了书的价值。却不知道她爱极了那些写在扉页上的字迹和书本里密密麻麻的评注,因为那些文字让她感觉到是在跟前面的人交谈。
纽约的海莲·汉芙和伦敦的弗兰克·德尔,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就这样因为书的缘故通信了二十年。一开始只是正常的书籍订购和买卖。后来通信内容加入了对书的看法。然后又慢慢地加入了彼此的生活。他们从主顾关系,变成心心相惜的朋友。有一次,海莲·汉芙在信中说,“弗兰克,你是唯一懂我的人”。
但是海莲·汉芙和弗兰克终生也没有见面。虽然海莲一直筹划着伦敦的旅行,可是生活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一次又一次地把她的计划往后拖延。这样一拖就是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她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从信封上地址的写法来看就不是弗兰克写的。果然。弗兰克已经在前几天去世了,写信的是一个陌生的新店员。
这是一本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情,有许多轻松幽默的小故事的书,也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在弗兰克的最后一封信中,他的落款是:想念你的,弗兰克。后来很多人为他们终生未能见面而惋惜。但我却并不这样想。我常常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有时是需要距离来维持的。两个相距遥远的人,有各自的人生,却能保持长久而平淡的陪伴,这难道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