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知道,无所不知,似乎代表了一种伟大的能力,知的越多,这也就是聪明绝顶的标志,比如爱因斯坦的大脑俨然成为了科学代言。然而,知道得多,有用吗?我可以坚定的告诉你,是有用的。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是一种能力,就像你坐在满天繁星之下,仿佛整个天穹都是你的,你是上天眷顾,你因而自信,因而满足;然而,却不能随手摘下一颗星星,“知”而不能拥抱入怀。而唯有许愿,当流星从天上划过,落入人间,是来应和你发出的愿望。
所以,知不代表有用,但用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你知道。所以,知与用互为矛盾,共为一体,才能成为“知”的完整意义。所以,“知”用“射箭”来表达“知行融三合一”的过程与道理,以及自我实践感悟的方法。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学习一下“传统弓箭”,也就我们蒙古族所用的弓箭,这个奥运会比赛的射箭比赛所采用的弓箭有很大不同。“传统弓箭”有几大特征,这几项特征保证了“射箭”能成为古人“以箭入道”的重要支点。其一,以手指搭箭,没有专门的支撑箭头的装置;其二,没有瞄准辅助装置;其三,箭身尺度与人体尺度相当,一弓一人,弓人合一。奥运会比赛的弓箭,有太多的平衡配件,稳定配件,瞄准配件,所谓高科技含量,其实是把人最天然的智能大脑当傻子对待了。
去过内蒙古的朋友都羡慕那种“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的豪迈身姿,而当你张弓搭箭“欲与天公试比高”时,那个慌张、无力、忙乱的狼狈相真是不堪入目。中国古代的神射手很多,故事也很多。《战国策》中百步穿杨的典故,汉朝也有李广夜射石虎,《三国演义》中吕布辕门射戟,这些传奇故事都显示了射手的功夫以及骄傲的资本;因为,拿过弓箭的人都知道,箭能稳定射出去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百步之外的箭靶,细细的箭矢能够穿越空气,克服重力,再落到丈把宽的箭靶,这的很难。难为的不是箭矢,而是射箭的人。
好,射箭先引述到这里。说“射箭”的目的是为了说“知”,这是主题。“知”采用射箭的场景,是想表达“知行合一”的整体状态,从人口中传递的知识技能,是传递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在学校中老师教授的课程一样;同时,也强调了学生接收到这部分知识、技能的画面;但是最关键的是,知识技能能否成为学生的身体本能,也就是说只有知识、技能转化成身体本能,才能成为保命的能力,才能成为事业成就的助力。所以华夏文明最重要的传承,都在知觉感觉上的领悟,师徒般的的传授,不是概念,而是手艺。
所以,“知”的最深层的意义,就是运用;而运用的场景,就是聚焦在事情上;如何将做事和自身的需求相结合,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事倍功半。做事是由人来完成,如何将做事聚焦在人的需求上,既可以成就企业的腾飞。这些道理,在每一个小小的汉字中,老祖先们早就想明白了。我等愚笨,后知后觉,也算不晚。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