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深夜,我手机上有个未接电话,归属地显示是成都,随后这个手机号码又给我发来一个短信:钟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我特别孤独,特别难受,我想给你打个电话,可以吗?手机号码是成都,称呼我钟老师,又自称是我的学生,那我必须仗义相助!于是我立刻回了个短信:可以呀,你打过来吧。
电话打过来了,听她开口说话,我才知道她并非我的学生。但她执意说是我的学生,理由是她曾经听过我的课,很喜欢我的课,凭直觉认为我是个大好人,所以辗转多处找到了我的电话号码。
她说,她已经50岁了,把她从当小宝贝养到50岁的妈妈去世了,她没有妈妈了,她要妈妈回来,回到以前每天有妈妈陪伴的日子。她一边讲一边哭,我在电话这头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一个陌生的,在电话那头哭诉丧母之痛的50岁女子。
我只能一边听,一边用“嗯,啊,理解,太痛心了”这些空洞的话语回应她。随后我问她,你的丈夫呢,对你怎样?她说,挺好的。我又问她孩子多大了,她说,20来岁了。我说,让你老公和孩子多陪陪你,慢慢地,你就从伤痛中走出来了。那女子娇弱无力地答道,不行,我要妈妈陪,我特别孤独,我要妈妈回来。我的安慰简直就是隔靴搔痒,一点用都没有,我有些泄气,绝情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都50岁了,应该学会接受母亲的离去,她累了,也该去那个地方了!
50岁女子不接受我的说法,哭诉道,我是妈妈的小女儿,她30多岁才生下我,最疼我了,我要她回来,没有妈妈,我太孤独了。
我真不知道怎么去劝说一个活到知天命的伤心女子,但我必须手持电话听她说完。我不能因为我的母亲还健在,就不去体谅别人的痛楚。
或许是因为我耐着性子听了她一个小时的哭诉,她认定我是她的药,竟然要求我回成都讲课时去看望她。我没有直接拒绝,只是委婉地说道,我要是有机会回成都,且时间充裕的话,我就来看你,但我不能保证我有这个机会。事实上我确实回过几次成都,但都是惊鸿一瞥,别说去看望她,连我的老母亲都没时间去看望。
后来她不再给我打电话,而是在微信里给我发语音,好长好长的语音,接连不断。无非都是讲诉她的孤独无助,讲诉她失去妈妈后的各种痛苦。还说她也因此生病了,老公也没耐心了,儿子说太忙也不愿意搭理她,她现在也没心思工作只有混到退休了。
很多时候,我都屏蔽了她的语音,一是不方便听,二是没时间听。我不是她的药,治不好她的孤独。她的快乐与自由已经被她封印在孤独中了。
这位50岁女子所谓的“孤独”并非字面上“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而是“孤独感”,是一种会逐渐腐蚀内心,让人产生与世界疏离的边缘感。我虽理解这种痛苦,却无法帮她转移这种痛苦!她若不能与自己和解,不能与孤独相处,她的心就是她的牢笼,她永远都是自己的囚徒。
我的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也常常觉得自己陷入了无边的孤独之中。尤其是晚上一个人独处时,没来由地感到伤心,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总觉得自己一个人漂浮在苦海里,孤独又无助。青春期的孤独不同于上述50岁女子的孤独感,而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孤独。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只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是轻微的,短暂的孤独,可以有许多办法解决。
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孤独呢?就是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编个案例来做个阐述,大家别对号入座啊。比如少侠一班的某位同学,很渴望当上班长,但同学偏不选他,钟老师也不重用他,他的社会化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心里就会觉得失落,没面子,但又不愿意把这种情绪显露出来,内心就会感到焦虑,乃至孤独。还有他特别渴望拥有和谐的兄弟关系,也特别渴望跟女生愉快地相处,可他偏偏就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兄弟,跟女生相处也总是感到别扭,他就特别容易把自己内卷起来,沉浸在孤独中,整个人显得特别消极。
孤独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讲,有性别之分吗?一般来说,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感到孤独,也更害怕孤独。因此许多女孩喜欢在网上跟别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进了别人的圈套。还有女孩害怕孤独,心里一刻也缺不了他人的陪伴,终日缠着闺蜜,闺蜜太忙就找异性,身边的异性太忙就找远方的异性,找着找着就把自己给迷失了。
孤独确实让人难受,但若不能与孤独相处,心灵就不得自由。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从心理层面看,孤独的状态,是一种独来独往的生活状态,一种敢于不拘于大众化的人生态度。因此,孤独是可贵的,在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怎样度过时光,是一种莫大的自由。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成熟就是理解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
亲爱的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学习接受孤独,拥抱孤独,享受孤独,与孤独和谐相处,你会发现,人间处处有芬芳。那么怎样才能与孤独和解,进而享受孤独呢?
首先是从认知层面来理解并接受孤独。周国平说:“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才能进行反思,进而搞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培养健康爱好,提升生命能量。一个人拥有健康的爱好,生活就特别充实,孤独感就会不辞而别。我个人特别喜欢独坐一隅读书或写作,每每读到与我产生共鸣的观点,我的内心就会激荡出一股愉悦感。每写完一篇文章,润色打磨时,我心里就会涌出一股成就感,能量瞬间爆棚,心中压力顿消,焦虑与孤独的负面情绪无处滋生。
再其次,及时完成手头的事情,找到存在感。陷入无边孤独的人多数都喜欢瞎想和空想,越想越害怕,身心就被孤独感吞噬了,生活与学习的压力被放大,焦虑与恐惧就像一只巨大的饕餮,时时威胁着自己。如果处于漫无边际的瞎想状态时,要赶紧停止想象,立即去干活!只有“干”,才能“活”!只有“活”起来,才有存在感,才会与孤独和谐相处。
亲爱的孩子们,箱崎总一在《论孤独》中说,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独中诞生。如果你渴望真正的自由,那么你就去拥抱和享受孤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