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参与《教学考试》杂志首批原创团队的老师而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不管阴晴圆缺,这轮明月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着自己的风韵,或上悬,或下悬,或完满。但是,在“尽显风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缕“光亮”的映照,它只能是一个混沌不明的存在。
《教学考试》杂志为全国广大一线教师搭建的“全国高考试题原创”平台,让很多有幸成为团队一员的老师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专业成长方面找到新的磨砺点,本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就一位师者而言,从职业的角度看,每一个人扮演的职业角色都有教学和研究两个层面。不论是教书匠,还是教书先生,要完成“传道受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没有“工匠精神”的支撑,是难当大任的。身处教学一线,在课堂上口吐莲花的眉飞色舞实践,如果没有课下精于研究的“做功课”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就职业研究含括的内容看,它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可以是教材教法的研究,可以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是班级管理的研究等。但从应试备考的角度看,围绕教学考试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是意识到此项研究的重要性,作为指导教育教学考试的专业性期刊《教学考试》杂志以极富前瞻性的眼光,在备战全国高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功效方面首先出发,起到引领的作用。
既然是研究,自然需要大量材料做辅料;既然是原创,诚如鲁迅所言的“世上的路”一样,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抄照搬。在这两大“总纲”的框定下,一个漫长过程的攀爬注定会充满许多的未知和艰辛。而当一路走下来之后,“回首萧瑟处”,才切身体会到“痛并快乐着”所蕴涵的真正况味。虽然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但由于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对事件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也不相同。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无形之中会给整个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高考试卷细目表”是事关整套试卷结构布局和信度效度,及试卷实用性的指导蓝本。因为事关全局,而且包含的子项目又特别繁杂,如果粗制滥造,接下来的工作要有效开展就会困难重重。因此,团队老师在编辑老师的统一协调下对该表进行精心打磨。经过“几易其稿”之后,一份集体智慧结晶的精神产品终于定型;架构达成,对整体如何拆解分工,也同样需要反复的商讨,并进行有效组合。就一份试卷而言,如果命制的分工不科学合理,很容易出现“跛腿”。一旦出现“残疾”,“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快速补救就难了。反复斟酌、认真权衡、科学调度,各位参与这项工作的老师本着对此项活动关爱负责的态度,摒弃拈轻怕重、避重就轻的思想,积极配合,很快完成了责任分工;任务明确,各司其职。按照各自命制试题的要求和特点,在遵循高考试题命制原则的前提下,传承传统的同时,适度的创新。搜集语言材料,研读材料的显性和隐形信息,捕捉材料中蕴含的命题点,按照高考试题的模式设置题目——这些工作是每一位命题老师必须经历的。
经过“怀胎后的阵痛”,试题出炉。由于是建构模板,开始时仅着眼于试题与高考试题的相似程度,不可能专注于试题的细节。对试题细节的斟酌打磨是这个工序中最为繁琐的一个环节:选择材料是否符合考试的选材,材料的长度是否适中;命题点的选取是否准确,题干和题支是否紧扣材料;答案设置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答案的表述是否简洁准确。在打磨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清楚。否则,就可能出现因为不严密而影响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批阅数日,增删多次”之后,每位老师负责的试卷完成。但是,这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完成了“是什么”,每位老师还要做“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工作,即完成各自命制试题的试题解析工作。通过撰写的解析,要尽可能全面详尽地解答试题的审题、试题的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等方面的问题。当把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以零归整,一套完整的试卷的命制就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
当试题成品交付到审题组以后,命题老师就获得了短暂的休息。与其说是休息,不如说是漫长等待的煎熬。因为各位老师在命制试题时,都是以“一厢情愿”的自我角度开展各自的工作,不可能综合性地考虑试卷的整体。这样,审题老师在审题过程中会按照杂志社提出的要求,并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对每道试题进行诊断。由于是散片的拼接,试卷肯定会出现“气血不顺”的症状。既然“生病”,就要回到源头进行治标治本的“治疗”。于是,替换材料、替换试题、替换问题设置点等工作又必须由命题老师完成。几次三番,像模像样的试题模型完成。
如果说一套试题是一栋房子,上面命题组和审题组所做的工作仅仅是把房子的整体结构完成,属于粗活。接下来的在线试题研讨才真正是集体智慧火花的交流与碰撞。命题组老师和审题组老师围绕整套试题,就每一个细节进行研讨,打磨、斟酌、推敲,尽可能让试题与高考试题保持较高的形似(要达到与高考题形神相近、相通无法实现)。在研讨的过程中,有激烈的争执,有温和的商讨。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目的只有一个——让凝结集体心血的精神产儿合格,争取优秀。
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拉锯,在线研讨的第一阶段完成,这就意味着命制的试题即将变为成品;在线研讨的第二阶段主要围绕试题中的个别细节和如何撰写试题解析展开。因为试题是面向教学一线的广大师生,所以如何让试题解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以及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是这个阶段研讨的重点。学术性、专业性固然不可缺少,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基于此,在研讨时,参与研讨的老师在编辑老师的组织下献计献策,最终达成了共识。
一份看似寻常的试卷,当真正参与到产出流程中去,亲身经历过之后,才发现试卷的命制不单单是技术性的劳动,更是艺术性的精雕细琢。月亮明暗圆缺不是取决于自己,而变成皎洁圆满才是极致,这一过程的完成受制于多种因素。而一缕“光线”的不离不弃,才能让它在变换中外溢出应有的韵味。当走过了试题命制的全程,才真正体会到“行走”的辛劳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