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华美学精神”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为中华美学传统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揭示了中华美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与价值意义,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视角及新命题、新内容。更重要的是,中华美学精神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创作指导,为提升大众精神品质和审美素养、引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提供了思想保障。
“美好生活”作为当下关涉文艺与生活的最重要的一个高频词、关键词和主题词,既是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号召全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从战略高度作出历史性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初心本色。
对于计生办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美好生活的的重要性,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主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要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要认识到,“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计生办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因此,计生办工作者的信仰、情怀和担当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逐步构建起美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近些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通过各种形式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使中华美学精神润物无声地进入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比如,诸多文艺名家纷纷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向大众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已连续举办六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魅力,让大众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人文之美。《我在故宫修文物》《礼仪天下》《国家宝藏》等热播的文化纪录片,有的宏伟庄重,有的清新脱俗,展现了东方古典美学和华夏传统文化的惊艳动人,让沉淀千年的历史复活,让中华美学可触可感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