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老子说过:“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说的是无之为用的道理。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白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而展览的空间,也可说是建筑的空间,其外在美就是“有”,而内部的空间就是“无”。而展品在这空间的围合感中就表现了最好的样子。
最近在看的一场展览,叫做「光织影艺术创作展」,很有意思的展览。这场展览中,影子不在是光的附属品,而变成了另一个层次的主角。
官方的介绍是:「光织影艺术创作展」便是在艺术史与设计史发展的脉络下,抽取出我们对于「光影」探知的渴望,跳脱以材料分类或物件导向,以及「发光体」的刻板印象,邀请国内外设计师与艺术家,共同展出70件光影诠释创作,结合台北当代工艺设计分馆的建筑特色,以四个看似独立又紧密关联的子题:时空、色彩、感知与生活来探讨光的跨界想像。
这段话中有一句,“结合台北当代工艺设计分馆的建筑特色”,这个馆长什么样子。可以看出从外部和里面的一种差异,一种古韵(仿天坛祈年殿的造型)和现代冷峻结合的美感,艺术品被这个空间包裹着,展览还没有看,第一印象是这个展不一般。
其中有个展品叫“围绕”,主题是在内部光源照射下,环绕出手牵手的人影,观者与投影人像虚实交错,展现光影与空间的趣味关系,传达出生活的多重面貌。
这个作品现场看很有沉浸感,很惊奇,退回到展场的空间里,可以看到这个走廊的气氛幽静空灵,只有你和这个作品在沟通,这个就是空间带给人包围的安静的感受。
空间没法被真正的摸到,但却可以感知到,感知到把它围起来的各个面,颜色和质地,这个时候,你看它的方式,摸也好,闻也好,观看展品,都是和它互动的方式。
在看展时,作品的美和看点很重要,但无妨有意识的去感受这个空间的氛围,感受策展人的用心,是灯光的投射,展柜的排列,甚至流淌的空气,带着空间的世界观去观察,想想“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你会会心一笑,体验一小部分人理解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