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岁月洗礼,白驹过隙。非遗文化传承千年,却随着时间的消磨,逐渐被大众所遗忘……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有幸与可爱的志愿者们组成实践团,来到广西自治区梧州市大坡镇金紫村进行调研活动。在这座绿城水都,我感受到了悠闲自得的风俗人情,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村镇发展参差不齐,没有引领发展的主打产品等,但最让人心痛的,还是传统的流失。“布衣菜饭,可乐终生”便是金紫村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拜访了金紫村中的鹿鸣酒庄,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那“固执”的酿酒人李师傅。李师傅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着米酒酿造的材料,工具及酿造过程,并为我们展示了成品。被屋中的醇醇酒香所吸引,大家伙迫不及待地想要尝其滋味,甜酒入喉,我感受到了像春风一样的暖意,不禁沉浸其中,感叹这传承的味道,回想起古人饮酒高歌的情怀,同时也不由感慨米酒的发展之路。
米酒酿造传承千年,自古便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佳话,而酿酒作为一项非遗文化,体现的不仅仅是古人情感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想到这里,李师傅的话语不禁将我拉回现实,听他所言,现在村里很少有人酿酒了,过去家家户户都会自酿米酒,或自饮或在集市售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制”显然无法跟得上自动化的脚步。相比起一门工序复杂,掌握耗时的手艺,年轻人们更愿意去大城市闯荡发展,这便造成了传承的断层,听到这里,我不禁唏嘘。实践团的大家也准备开始行动,希望通过一些调研活动来为米酒传承和村镇的发展建言献策。
调研的第一天,早夏雾朦朦,晨光揭开云朵,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朝气蓬勃的我们洋溢着笑容迎接新的一天,对于身为学生的我们,市场调研显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看到了冒着烈日礼貌询问路人的易珊姐,汗水流入眼中,那是努力的结晶;回想起暴雨中忘记拿伞,护着问卷,不顾自身的队长;也想起第一次听到白话手足无措的我……调研的一幕幕回荡在我脑海中,让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在与人沟通交流时要专注并悉心听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实践中要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向优秀学习。
在四日的调研中我们遇到过不解,也有过语言不通等障碍,但是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认真的去学习,去行动,去打动调研对象,还记得小裴的一句话,“这些天接连着被拒绝,感受到了工作的难度,曾经想过放弃,但我还是选择了坚持,给老爸打电话,他告诉我做调查不能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要学会循序渐进,先唠家常,再回到主题,这让我学到了很多。”听到这里,我又不禁反思,一次调研,可能确实只是一次调研,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认识到了工作的艰辛,学习到了与人相处的艺术,更意识到了如何去展现自我。正如一手技艺代代相传,人的文化也是由父母教授,代代延续,自我的提升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提升。
在旅程中,我们侥幸路过了李济深先生的故居,得以参观。走过长满茸茸青苔的石板路,踏上延伸向阁楼的木质小转梯,我们流连忘返于充斥着中西结合的建筑之中,卧室内仿造的当年的军备摆设,议事厅内的沙盘地图以及墙壁上悬挂的震撼人心的牌匾不禁让我回忆起李济深先生身处的那个抗日年代,浓浓的爱国之情。是历史的传承使得先生的故居得以幸存,使得众人可以一览那个年代的建筑风情,体会豪迈激昂的爱国情怀。
活动结束后我也会时常想起李济深先生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牌匾,回忆起属于他们的那个年代的爱国豪情,不禁反思起自身,坚定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爱国之情,承担起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
三下乡让我们从陌生变得熟悉,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非常珍惜这段共同成长,甘苦与共,奋勇直前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共勉,去实现人生价值,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传承是文化延续的桥梁,只有当我们年青一代心怀传承之心,不断创新,才能让像酿酒一样的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带动村落发展,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