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老师和初中学生之间;讲的是一位痛失女儿的教师用自己的方式惩罚凶手的故事。
两个凶手——少年A:一直想得到抛弃他的妈妈的认可最终误入歧途;少年B:一直被妈妈宠爱却因为被唯一的友情出卖最终酿成大错。以及他们身边的人:看透了世事却一直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的美月;一心只想完成自己的事业抛弃了少年A的母亲;万般宠溺儿子的少年B的妈妈;单纯的想实行“爱的教育”却把学生逼疯的老师……
有人说谁都有错,也有人说谁都没错,错在这个社会——是社会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可是,好多人忘了,社会也是人组成的,制度也是人制定的。
电影里每个人开始告白的时候,我被那一字一句震撼了。每个人内心最真实最阴暗的想法,像是叙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地说出来了;有不一样的目的,却造成同一个悲剧。
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本想找出凶手的痛恶之处,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少年A。
他总是会说:“啪嗒”。我第一次听见时,是他拿着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却没得到一句夸奖,在准备打开门离去的时候说了一声:“啪嗒”。后来我才知道:对他来说,这是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因为那天他看着妈妈离去的背影,耳边听到的是泡泡破碎的声音:“啪嗒”。
我想,这大概就是心碎的声音吧。
一开始他做了一个逆时的钟发到网上,没有人回应;后来制作了处刑机器,将虐待小猫的图片发到网上,却得到许多留言,而且通篇都赞成他是对的。这仿佛是给迷路的他指明了一个方向,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好像杀一个人也没什么;这真是可怕的一条路。
“没有人告诉我杀人有错”。
刚开始,只是想得到一声肯定,一句赞许,但是没有。直到后来美月看到了他的发明,说了一句:“好厉害!”他才第一次倍感欣慰地默默走开。但是,这个时候一句轻轻的表扬他已经不在乎了吧。这一路走来,获得赞许已经成了他不可触碰的弱点,获得妈妈的肯定变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得的奢望。
越是内心软弱的人,越会伤害别人。
所以当美月一语戳中了他最害怕并保护的地方,他就毫不犹豫的把她杀了。甚至觉得,她还留有体温是件恶心的事。从杀一个人,到想要去杀那么多人陪葬;这是多么可怕的思想!
其实他一开始不是这个样子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无数次失望才会累积成绝望。若是妈妈一开始就没骂他那么笨;小伙伴看到他的闹钟会露出羡慕的表情;想参加比赛老师不是冷淡的回应;发到网上的虐待图片有人告诉他是错的……他会变成什么样?会是我们父母口中人人都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吧”?最起码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
最后女老师用妈妈的死来告诉他: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不是“啪嗒”,而是“咚锵”——世界从此分崩离析。我看到他疯了一般痛苦的哭了。
这一切的悲剧的源头,就是想得到一句赞扬而已。
所以,别吝啬你的肯定。刚来到世界上的那些小孩子,就像一张干净的画布。你告诉他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不刻意偏袒,不故意抛弃;对了有赞扬,错了有惩罚。你给他制订规则,他就会遵守。
一切的前提是,你是个合格的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