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完了东野圭吾的《从前我死去的家》,走出地铁口,看到天上冷冷清清的月亮,我仿佛被一种遥远的、缱绻的情绪困住,想起多年以前那个让年幼的我明白人都是孤零零独自活着的房子。
书里的主人公沙也加对于6岁之前的记忆几乎为零,带着对世界的疏离感孤单的长大,当了母亲之后她发现自己有严重的虐童倾向,本能一般的憎恶着自己的女儿,潜意识里她觉得这跟她“缺失”的童年有关联。直到父亲去世,沙也加找到了父亲生前常去的一座神秘荒凉的别墅,也得到了一把通往“前世”的钥匙。
看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回忆起我曾经的家,自我懂事起直到小学毕业住过的房子,留着我涂鸦的墙壁,被油烟熏得发黄的墙纸,橘黄色花纹的窗帘,绿色麂皮绒面的沙发,浅绿色的电冰箱,嵌在柜子里的小电视机,总是吱呀吱呀作响的木地板……
那曾是让我觉得安全的地方,无数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它就像一艘漂浮在海上不会沉没的小船,我在里面建造自己的乐园,在阳台凝望天空和远方,讶异于世界之大,也感激它的庇佑;那也曾是让我觉得可怕的地方,让我不再相信那些本以为是理所应当的美好,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无数次在梦里都尝试着逃离,甚至离开了那里之后,都很长一段时间刻意想去遗忘。
然而许多年以后,我曾多次寻访过那个地方,一个人,或者是有人陪着,可是却再也找不到一丝回忆里的痕迹,房子周围的环境已经完全改变,房子里住着它新的主人,我不好去敲门,想必里面也是另一番模样了吧。多年前的那个家仿佛真的消失了一样,当我发现自己已经释怀那些伤痛的时候,内心涌动的,却是对那个家的怀念和无处安放的惆怅。
就像书中的“我”和沙也加,冲破层层迷雾,终于发现的真相,是儿时死去的自己。也许,我们都一样,可以掩埋记忆,却掩埋不了心里的感受,那些内心的恐惧和疑问会指引我们回到那个遗忘的起点。其实,儿时的我也已在那个房子里死去了,然后一直等待着我的重新归来,去坦然的面对那些过往的阴霾,去感受生命的沉重与轻盈。
唯有直面,才能救赎。如沙也加最后所说的:“我依然深信我还是原来的自己,以后也会活出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