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地处湖北中南部,处于江汉平原腹地,水草鲜美,粮草丰足。自古以来,荆州素有天下鱼腹之称,是一块富庶之地。就其军事而言,处于易攻难守之势。东汉末年,荆州是一块诱人的肥肉,招来各路群雄勾心斗角,争霸逐鹿。可以毫无奈张地说,荆州是一只火药桶,或是一座火山,充满火药味,随时可能被引爆。
张松游说刘备谋取益州时说:“松观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亦非可久恋之地也。”刘备手下的首席智囊凤雏庞统也力劝刘备乘势夺取益州,一针见血指出:“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从以上的谈话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当时荆州处于夹缝之中,被两大敌手曹操和孙权包围,刘备伸缩不得,进退不易,形势不妙,发展的空间不大。
刘备听从诸葛亮、庞统、张松等高级谋士的建议,出兵谋取四川。出发前,刘备把镇守荆州的大权全部托付给诸葛亮。应该说,诸葛亮才智过人,且小心谨慎,有其坐镇荆州,刘备可以一百个放心。可是,时隔不久,形势逆转。刘备在进攻的途中,军师庞统意外身亡。刘备被迫急调诸葛亮入川相助。诸葛亮遵照刘备的意思,临行之前,把镇守荆州的大权交给关羽。关羽显示出大将风度,昂然接过帅印。也许,关羽并不知道,他的屁股已经坐在火山口上,前程难卜。
刘备、诸葛亮把镇守荆州的大权托付给关羽,这对关羽来说,似乎勉为其难。就关羽对刘备的忠心来说,这一点绝对没有问题。现在,不少媒体发表一些所谓专家学者的文章说:刘备、诸葛亮把荆州交给关羽,是故意要致关羽于死地。并引经据典说,因为关羽素来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听将令,不把刘备、诸葛亮放在眼中。刘备、诸葛亮束手无策,才假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这样的文章虽然标新立异,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却悖于常理,乃是一派胡言乱语!关羽跟刘备、张飞是什么关系?是铁杆的兄弟关系!这是三岁孩童都知晓的事情。关羽对别人可以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但他对刘备的忠心不容置疑,他们患难与共数十年,且经历过血与火的生死考验,绝对是放心“产品”。
刘备、诸葛亮令关羽总督荆州,集党、政、军大军于一身,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当时,诸葛亮遍观诸将,也认为关羽是最合适的人选。第一,关羽资历高,威望大,又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跟随刘备一起从军,征战沙场数十年,是冒着战火拼死走过来的人物,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老红军战士,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对革命的忠心和信念容不得丝毫怀疑。第二,关羽武艺高强,众望所归。在刘备集团中,关羽的武艺有目共睹,要是他发起狠来,洒起八十二斤的青龙大刀,鬼神也会退避三舍,避其锋芒。第三,关羽熟知兵法,通晓韬略。刘备帐下大将,关羽的谋略无疑最高。诸葛亮没有出山前,大凡遇到大小战事,刘备都要亲自跟关羽商量敲定作战方案后才付诸行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刘备、诸葛亮才把如此大任交给关羽。
后来,事态的发展完全证明了关羽超群的能力。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跟鲁肃、吕蒙等帅才斗智斗勇,毫不逊色。关羽挥兵北伐,指挥若定,擒住曹军主帅于禁,捉杀其先锋大将庞德,水淹七军,大破曹军,逼得曹操几乎迁都以避锋芒。这些彪炳的战绩,光照日月。
我认为,关羽守不住荆州,主要责任并不在他身上。从战略高度层面看荆州问题,这场争夺大战注定难于避免。刘备、孙权是当世枭雄,犹如两只猛虎,猛虎相遇,谁都不肯相让,必定会爆发一场大战,不拼个你死我活,不决出个胜负雌雄,谁都不肯干休!只是大战何时爆发,由谁主导,仍然是个未知数。历史选择了关羽,关羽危急时刻勇敢地站出来。应该说,关羽的这份勇气可嘉,他的豪气令人敬佩。可是,这场大战或这场危机绝不是关羽个人能够掌控的。为什么呢?关羽要同时面对孙权和曹操这两个大魔头,这对关羽来说,显然超过了他应该承受的能力范围。这场战争应该由刘备、诸葛亮亲自掌控或亲自操刀才最合适。因为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生死大战,要击败孙权和曹操,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只能由刘备和诸葛亮两人坐镇中场,指挥全局。关羽作为一员先锋大将,冲锋陷阵,攻城拔寨,才是他的份内之事。至于对整个战局的谋划和掌控,非关羽之职责。
不过,我保守估计,即便是刘备、诸葛亮亲自出马,倾其全力,要同时迎战孙权和曹操,取胜的把握也不大,毕竟陷入腹背受敌两难之中。众所周知,“好汉难敌双拳”,“猛虎也怕群狼”。当你的势力还不能横扫天下的时候,宜采取各个击破,这才是上上之策。诸葛亮进川前,也许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忧心忡忡、反复嘱咐关羽要“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这样才可保荆州无恙。或许,那时诸葛亮已经隐隐感觉形势不妙,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关羽守不住荆州,虽然主要责任不在他身上,但他的过失也不小。作为一方镇守大将,掌管数十万军民的性命,他不该骄傲自大,不该蔑视孙权,不该过分迷信武力,不该轻易发动战事。关羽跟孙权和曹操同时发生冲突,显然犯了兵家大忌。关羽应该选择最佳办法:按兵不动,暂缓发动北伐战争,稳坐荆州。如果这样,吕蒙则不可能乘隙突然抄其后路,兵不血刃夺取荆州。
我觉得奇怪的是,刘备那时为什么不严令关羽固守荆州呢?当时的形势发展对刘备集团非常有利,刘备已经从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并趁势拿下了汉中,拥有了两川之地,刘备一时兵强马壮,粮草丰足。只是当时两川之地,人心未稳,刘备暂时不可轻举妄动,只要耐心等待数年,广施仁义,等到深得民心之时,再行讨论北伐大事,并派另一员大将或高级谋士助防关羽,分两路大军同时伐魏,则有可能谱写胜局。遗憾的是,这场战争提前爆发,且由关羽单独来完成,只能吞吃苦果。关羽北伐,彻底地打乱了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构想。最后,刘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丢失荆州而仰天长叹。
我没有弄明白,发动北伐战争,到底是刘备签发的命令,还是关羽个人的贸然行为。我想,也许两者有之。关羽看到兄长刘备取得了两川之地,信心大增,急切之间,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愿望特别强烈,想为刘备贡献一份大礼而发动北伐战争。如果这样,那是关羽的过失,他搅乱了整个战局。后一种情况,我估计极有可能是刘备的意思。刘备获取两川之地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命令关羽即刻进军曹魏。我们知道,有的人一旦得势了,他会目空一切,变得急不可待,决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更不用说冷静下来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了。
反倒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诸葛亮面对刘备集团当时所处的情势,他应该有冷静地分析和判断。难道到了那个时候,他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吗?难道他也无法劝说刘备收回成命吗?这种猜想并非没有道理。关羽荆州兵败,被东吴擒杀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刘备痛不欲生,发誓要踏平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利害得失,多次苦口婆心劝说刘备,可是,刘备最终恼怒地把诸葛亮冷落在一边,执意为关羽出兵报仇。
作为一个谋士,诸葛亮也许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有时候,谋士并不能完全主宰或代替上司,即使他有再好的办法,还得靠上司采纳执行。刘备伐吴的彻底失败,只能叫人扼腕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