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子兵法的谋略有2方面:①战略性的研究和决策②用兵致胜之道,战争已经开始,如何行军打仗,以克敌制胜。
战略决策,首要的决策分析就是决定要不要打?打不打得赢?需要分析、筹划、计算敌我双方的战斗能力,优劣势、厉害、得失,最好就是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里的优劣势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在首要条件发生变化,也能相互转化。分析列出了五事七计,道天地将法,君主、将帅、天时地利、执行能力、军队实力、训练能力、赏罚制度。
真正开打了,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打仗了,首先是施谋定策,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用兵讲究因势利导,在战争中一定要具备主动性,攻其所不能救。
优劣势分析法,尽力推动有利的一面,缩小或避免不利的一面。
2、【战例】隆中对诸葛亮提的3条,就是一条典型的战略决策,包括了战略目标和战略的3个阶段。战略目标是争夺天下,战略的3个阶段分别是:
①打造根据地,有根据地才有谋取天下的基础。西取西川。
②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增强自身的力量,合力抗曹,避免分兵被各个击破。
③有了根据地,结盟力量之后,就可以和北边的曹操对着干了,而且还要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才能树立鲜明的旗帜,争取更广大的人心。
结东吴,抗曹,也是把敌人分成了2大类,一类是需要团结的朋友,以外交的方式实现,一类是死对头。
3、【战例】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孙膑的策略就是典型的以智胜敌的方针,而且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解救赵国,只要服务于最终目的,手段可以多种。
4、【战例】伊尹,审时度势,以谋略胜敌。通过抗贡品的方式,测试夏桀的军事力量。不断地测试,不断地知道敌人的的力量变化,最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通过鸣条之战,彻底打败夏桀,建立商王朝。
5、【战例】其次伐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把德国希特勒东引,志向苏联,斯大林在当时的情况下,就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定,阻止了祸水,争取了时间。英法因为疏于戒备,反而遭到了希特勒的闪电袭击。
6、【战例】垓下之战,韩信使用到的谋略包括①九里山设伏,用李左车之计激怒项羽②诱敌深入③车轮战④集中兵力和楚军决战⑤追击,不给楚军喘息的机会。
7、【战例】秦晋淝水之战:①谢玄,派使者去秦营,谈判,让晋军渡过肥水再决一胜负,秦军答应了要求,秦军撤退时,就形成了混乱,就给了谢玄他们机会。②造势,说秦军的撤退是战败,扰乱军心,趁其大乱,迅速出击。
8、刘伯承元帅,说未来的战略决策的5忌:
①国力不足,不可以兴兵(包括人力、财力、军力)。
②时机不到(包括国际形势,周围国家的动态对我不利)不可以兴兵。
③国内不安定,不可以兴兵。
④人民不拥护,不可以兴兵。
⑤战略上处于两面或多面作战的态势,不可以兴兵。
9、刘伯承元帅总结孙子兵法最精华的9个要点:
①它是研究战争普遍规律,深刻地论述了战争致胜因素,分析战争胜败,强调“庙算”(战前的最高军事决策)的重要,等等。
②它强调,战争和政治、经济、外交、天文(气象)、地理、人心向背诸综合因素的关系。提出将帅指导战争、组织战争、发起战争要审时度势、料敌决策,决不可轻率用兵。
③以谋略胜敌,强调斗智、而不是斗力。
④战略上最高明的选择是作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用战争手段,而使敌人屈从我的意志,包括采取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科学技术斗争等综合手段。
⑤主张用兵要“因势利导”,发挥人在战争中的能动性,诱使敌人走向失败之途。
⑥强调战略上和战术上都要尽可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要力争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⑦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就是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地形和其他条件,灵活用兵。
⑧“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实事求是、摸清一切情况,才能下定作战决心,才能打败敌人。否则,主观臆测,贸然兴兵,必然导致失败。
⑨主张用兵要出敌意外,变化无穷。奇和正、虚和实要巧为利用。强调要以猛虎扑羊的压倒优势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结束战役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