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一部200万的小制作,却是让人惊喜、让人沉重。让人看到香港电影的希望,也让人看到生活的困境和无助。据说为了控制成本电影只拍了十六天,剧中几个主演都是零片酬。这样的小成本电影拍成这样已非常不易,当然,如果情绪能再控制些,节奏能再慢些,就更好了。四位演员更是奉上了最好的演技。
躁郁症患者受到的冷漠和歧视,底层生活的困境和无奈,父与子之间的隔膜和亲情,母与子之间的冲突与难以割舍,周围人的漠视和自私......导演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精神病人的关爱。100分钟画面呈现的似乎只是冰山一角。让我们常常会联想到画面之外的故事。
躁郁症患者阿东照顾患痛症卧床的母亲,而母亲念念不忘的是去到美国的弟弟,自小生活条件优裕的母亲无法忍受巨大的生活落差,喜怒无常,父亲出走,弟弟逃避,无助的阿东只能独自照顾母亲,忍受母亲没来由的发脾气、谩骂、发怒。卫生间里母亲被误杀的镜头是模糊的,只有门缝下溢出的水,溢出的血迹。
开陆港货柜车的父亲曾经有过赚钱的风光日子,但时世变迁,只会开车、文化不高的父亲抛弃家庭后却只能生活在仅可容身的出租屋内,过着㡳层的生活。阿东从精神病院康复出院,与父亲同住。在仅可容身的出租屋内,父子之间,试图走近,却又有隔膜。父亲试图关心儿子,却对躁郁症的儿子又有防备,在枕头下藏把搥子防身。儿子想开始新的生活,想照顾意外伤到脚的父亲,又对父亲当年抛弃家庭耿耿于怀。
阿东想重新开始生活,重新融入社会,但是一旦有了躁郁症的标签,空白的一年履历无法填补,便已经被社会拒之门外。不是躁郁症的阿东无法融入社会,而且社会并不接纳他。就连同样挣扎在㡳层的邻居,也是逼着父子㑂尽快搬离。社会的冷漠不仅仅在于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拒绝,那个讽刺的婚礼场面,新郎新娘在台上感动的泪流满面,台下却无人关心,无人在听,都在互相聊天,只有阿东这个被视为不正常的异类在听。看似热闹的场面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样的场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陌生。
阿东与女友在教会里的那段是电影最精彩的几个片段之一。阿东犯病,女友独自承受供楼、还债的经济压力和爱人离开的精神痛苦,女友在教会找到了精神寄托,并带阿东来到教会,也许女友的愿望是美好善良的,选择宽恕和原谅,希望阿东在教会也能找到精神力量,实现自我救赎,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女友的苦诉对于阿东却是强烈的精神刺激,让阿东的躁郁症再次发作。深深的刺痛和伤害,岂是一声“阿门”就可以抚平的?脸带微笑与宽容,并不表明内心已走出伤痛和怨恨。这一段特别让人深思,其实有时候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我们最亲的人,用最善良的愿望,选择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不恰当的方式,却带来了最重的伤害。并不是说怀着美好的愿望,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他人的帮助就一定是有益的。你高举着你的爱,带给亲人的却是伤害。这样的事在现实世界中也并不少见。关爱,如果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没有去考虑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我们的爱,只是满足了我们自己。有多少人有耐心,肯放下自己,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阿东发病了,父亲想助他从病中走出来,却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看医学小册子,指导手册,去参加精神病患者家属的互助活动,但许多的努力都是徒劳,互助活动上的互相鼓励也只是精神安慰。此时是父亲的无助。有个镜头是父亲狠狠地扔掉烟盒,然后又捡回来,从烟盒里抽出支烟,抽起来。生活就是这样,想要回避,想要丢弃,最后却只能回到原有的,继续下去。无望的父亲不愿把儿子又送回精神病院,就像当初儿子不愿将母亲送入老人院一样。就像父亲说的:找一堆理由推给别人去做,就是“扑街仔”。
长期照顾一个病人是件很磨人的事,除了身心疲惫,还要忍受病人的喜怒无常,哪怕这病人是自己最亲的人,哪怕亲情和爱一直都在,在看不到尽头的病痛折磨之下,爱显得无力、徒劳,或者被磨蚀得消失殆尽。此时,又可以去责怪谁?谴责谁?照顾者和被照顾者,同是陷入困境的可怜人。
既便父亲已经非常努力,非常用心,却也无法真正了解患病的儿子,儿子眼神的变化,情绪的悄悄变化,父亲都毫无察觉,克制不住时还会大声说儿子“你是有病的,"“你能不能正常一点”,进一步刺激儿子的神经。患病的儿子呆望窗外,躺在床上整夜哭泣。阿东与小男孩在天台聊天,就因为坐得太靠边,竟引起邻居一阵慌乱,以为阿东要对小男孩有什么危险行为,邻居自私、不理解,连父亲也是惊慌的表情望着儿子,将儿子看作有危险倾向的异类。虽然后来儿子说“没事了”,父子紧紧拥抱,看起来很温情,但是面目模糊的两张脸,心能否真正靠近却仍是未知。
亲情和爱,有时也无法消除隔膜,无法让我们走出困境,这常常是现实的真相。想找到一个释放的出口,找到精神力量,却常常是牵强和徒劳的。有时候,现实的困境似乎是无解的,只有任其存在,伴着孤独和困境苟活下去。这部电影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
温暖的片段来自敏感、纯真的小男孩,在大家都嫌弃阿东时,隔着墻壁给阿东讲小王子的故事。可小王子这个童话,虽然很美好却又孤独的。
导演虽是第一次独立拍片,故事的讲述和节奏的把控都很克制、有分寸。电影在拍摄时间这么短的情况下,有这么高的完成度,还得益于扎实的剧本。据说导演和编剧是男女朋友,剧本是花了两年多时间,做了大量访谈,并为每个人物都写了小传后才完成的。每个人物都有坚实的现实人物的支撑,每个人物都有藏在镜头背后的真实的背景故事。正是导演和编剧的用心,让我们在每个人物身上都看到现实的映照,人物之间传递出来的情绪也更容易触动人心。
另外不得不说四位演员实在太棒了。曾志伟实在是老戏骨,不论演黑帮老大还是底层小人物,都是那么入木传神。父亲是电影情绪把控的关健,其实挺不好演的,眼神、表情、细微的动作,克制、爆发,父亲骂自己是混蛋的时候,父亲在哭,我也哭了。
余文乐演的阿东,隐忍、倔强、痛苦、挣扎,面部的微微抖动,病发作时的狂吃巧克力,听到朋友自杀新闻表情的细微变化,这应该是余文乐演得最好的一部片子了。
金燕玲据说只拍了一天戏,实在太厉害了,平静时的温馨回忆和情绪失控时的撒泼、伤害,竟然可以瞬间转换,真是炉火纯青。
而最让人惊喜的方晧玫演女友教堂哭诉的那场,情绪的拿捏非常考功力,多一分会变成控诉,少一分又达不到冲击力,以前没看过她演的片子,香港有演技的年轻演员,并不少呢。
一念无明,片名也很有深意。“一念”背后,是爱恨交错,不断地追逐和执着的东西,盘根错节、拉扯之下找不到出口,令人陷入“无明”。而真正珍贵的是什么,却并不清楚。
纵使陷入困境也要努力活下去,《一念无明》,回归港产片踏踏实实讲故事、关注小人物的本源,又能跳出常规,引发观众思考,拿到金像奖最佳,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