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现代艺术,你脑海中跳出来的印象是什么?是毕加索那看上去支离破碎的立体主义画作、让人一脸懵逼的杜尚小便池作品,还是达利笔下莫名疲软的时钟?当你走进美术馆试图参考展览手册欣赏当下艺术家所创作的各种令人“费解”的现代艺术作品,是否发现却更加茫然沮丧——这也能称作艺术?艺术难道不应该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那样充满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吗?
的确,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艺术作品就应该是对这个世界的美化再现,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为生活带来舒适的点缀。然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远不止于此。那么,艺术还可以是什么?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泰特美术馆前媒体主管、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的威尔•贡培兹撰写的这本《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或许可以带给你一些启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跟随作者幽默生动的讲述,打开现代艺术史地图,开启一场现代艺术发展的探索之旅。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数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变革,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艺术也经历了150多年的不断演进,对古典艺术传统进行了颠覆与反叛。发端于印象派的现代艺术,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原始主义到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观念主义直至后现代主义等,通过一次次的运动和主义对“何为艺术”进行了重新定义,让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而更多地关乎理念,艺术家可选择任何媒介以不设限的方式来传递诠释这些理念。
颠覆古典艺术技法传统,开启色彩与构图的革命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摄影的发明,历来专注于用传统写实手法再现创作对象真实性的古典艺术不再具备优势。在颜料技术的改良进步之下,以莫奈、马奈等为首的前印象派艺术家摈弃古典艺术传统的室内作画方式,纷纷走出画室,学习在大自然和新兴城市环境中用画笔捕捉呈现日常生活场景中光影的迷人变换;由此拉开了一场艺术发展史上轰轰烈烈的色彩与构图的颠覆革命序幕。
经过印象派近半个多世纪对巴黎学院派刻板僵硬及新古典主义复兴传统的抵制与反叛,梵高在继承印象派前辈户外作画的技法基础上,结合日本浮世绘技法,选择通过扭曲笔下的形象用强烈的对比色彩以更具夸张表现力的手法进行创作,不仅描绘所见更表达情感,催生出20世纪意义深远经久不衰的表现主义运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现代艺术大师;他的好友高更则通过走进塔希提岛用鲜明的色彩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雕刻土著生活,开创了对毕加索、贾科梅蒂等人影响深远的原始主义风格。
而作为印象派艺术集大成者的塞尚则用“双眼作画”,为现代艺术创作技法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一改以往艺术从单一视角观察创作,从多个不同角度观看物体并统一进行构图以还原所见的“真实性”,由此推开了现代主义的大门。正是这一颠覆性的创作理念深深影响了毕加索,并催生出后者以多重视觉进行解构创作的伟大的立体主义风格。今天当我们站在毕加索的代表作《亚威农的少女》或《格尔尼卡》面前,不会再像百年前受古典艺术思维束缚的观众那样质疑作品如儿童涂鸦般稚嫩,而是感谢艺术还可以这样为我们提供对世界不同维度的呈现。
与此同时,诞生于20世纪初的野兽派则从色彩方面在梵高、修拉等人的基础上将创作中的色彩斑斓颠覆地发挥到极致:在马蒂斯典型野兽派作品《生之欢乐》中,草地变成了蓝紫色、树木混杂着绿色和橙色,而天空则是粉红色,这种奇特的颠覆性色彩组合不但没有荒诞感反而呈现出主题的勃勃生机。正如其当初被保守艺术势力所讽刺的“野兽”作风,艺术家们像诗人运用词语那样充满想象力地自由运用色彩,目的是直指事物的本质并传递情绪。而承袭了其色彩运用衣钵的青骑士俱乐部则创造性地进行跨界,将音乐融入色彩的情感表达中,如康定斯基在其代表作《作曲》系列中创造出以颜色为音符、以构图为音调的观赏体验。
重新定义艺术:一场与时俱进的观念游戏
如果说由印象派催生的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原始主义还只是从艺术创作技法上对古典艺术的颠覆与反叛,那么1917年杜尚以商店采购的小便器创作的现成品艺术《泉》石破天惊般的出现,则将其后百年来的现代艺术创作发展引向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重新定义艺术。
作为观念艺术之父,在杜尚看来,艺术家不应该被限于绘画与雕塑这样严格的媒介范围内来表达他们的理念和情感;概念是第一位的,而后才应该考虑什么是表达概念可能的最好形式。于是,艺术不必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于理念,而这些理念可以由艺术家选择任何媒介来实现。
比如现代艺术中以神秘、怪诞闻名于世的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影响,通过疯狂的生动意象颠覆现实,或如玛格丽特用离奇怪诞的元素揭露平常事物下不平常的邪恶,或如达利笔下的软化时钟传递来自性无能恐惧、以及时间无情和死亡侮辱的不安。这些如梦境一般的作品无法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及心理上的愉悦,却往往能引发观者的情绪感应和思考。
而20世纪下半叶先后涌现的波普艺术、观念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更进一步诠释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核心理念:观念才是艺术品,折射出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为了唤醒我们的感官挑战自我、帮助我们明白事理重审事物。
安迪沃霍尔通著名的《金宝汤罐头》和《玛丽莲双联画》将波普艺术对商业社会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描摹与反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阿莫拉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令人轰动的行为艺术《艺术家在场》则直接将艺术家本人的静坐和与观众的互动化为作品,进一步拓展了艺术的定义——艺术不仅包含艺术家自身的行为想法,还包括了观众的反应。20世纪末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更是以来者不拒的态度,通过摄影作品、平面设计作品、影像作品乃至建筑艺术等方式以质疑模仿挪用手段对消费主义的商业时代进行自觉的洞察与辛辣的讽刺。
时至今日,各种主义的余热尚未褪去,现代艺术已鲜见坚硬的政治棱角,艺术家基于个人品牌塑造开始取悦资本迎合媚俗,以相对温和的姿态对当下社会进行折射调侃;但艺术的续写脚步从未停止,这场观念艺术的游戏仍在继续。
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发展,面对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的现代艺术,我们不用纠结于评判作品的好坏,只需要像作者所言,明白“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最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换句话讲,只要我们意识到艺术不仅能复刻再现世界的真实与美,还可以作为一种颠覆传统与时俱进的观念游戏以折射影响时代,就能以开放包容的眼光从现代艺术作品中获得共鸣或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