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
正月十七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1.宋代的科举制
科举地位提高。考试规模扩大,录取人数增多。考试内容改革。考试时间三年一试。确定殿试为定制。建立新制,防止科场舞弊。(锁院制,别头制,糊名制,誊录制。)
2.元代的科举制
《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3.明代的科举制
八股取士制
4.清代的科举制
二、宋代:兴文教,抑武事
三、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指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在主持湖州中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
分斋教学:经义斋(明体之学)
治事斋(达用之学)
四、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1.北宋的三次兴学
(1)范仲淹,宋仁宗,庆历兴学。
普遍设立地方官。
改革科举考试。
创建太学。
(2)王安石,宋神宗,熙宁兴学。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恢复和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3)蔡京,宋徽宗,崇宁兴学。
在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2.三舍法
三舍法,王安石,外舍、内舍、上舍。
五、积分法
元朝,国子学,始于宋朝太学。
六、六等黜陟法
清朝,地方官学。
七、监生历事
监生历事,实习历事,明朝国子监监生实习制度。
八、社学
社学,元朝,乡镇,强制性。
第二节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1)书院的萌芽。唐代,集贤书院,丽正书院。
(2)宋朝书院制度化。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朱熹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叫《白鹿洞书院学规》。
(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
(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讨”为修身之要。
(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东林书院,明朝名声最大的书院。
东林书院的特点
(1)东林书院的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反对王学。
(2)制定《东林会学》,完善讲会制度。
(3)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意义:东林书院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讲会制度使书院名声大振,但也招来忌者,最终遭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迫害,书院被禁毁。
四、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清朝后期,阮元,《学海堂章程》。
(1)重品学轻功名。
(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五、书院的教育特点
(1)书院精神:自由讲学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
(2)书院功能:育才功能、研究功能、藏书功能。
(3)书院组织:私办、公办、私办公助等。
(4)书院教学:讲学是书院的主要内容。教学研究相结合。讲会制度盛行,百家争鸣。门户开放。
(5)师生关系:尊师爱生。
(8)书院发展倾向:官学化,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9)书院作用:促进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