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第3问:胤禛江南归来,老八设套接风,老三胤祉为何与他打趣?
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戏,想必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其中的梗真是多之又多。
老四胤禛江南筹款胜利而归,不想朝廷里面,在老八、太子等的怂恿下,又让康熙给他安排了新的烫手山芋,追比国库欠款。这是比筹款更为复杂的差事。因为江南筹款有功,康熙加封了胤禛为雍郡王,引起众皇子的不安。
大概是老八兼管着礼部,让礼部的堂官姚典用迎接皇上的仪式来为胤禛接风,给胤禛下套(其实也是康熙皇帝给胤禛下套)。同时摆下百官宴,希望通过那些欠着国库银两的官员来给胤禛一个“鸿门宴”,看胤禛的笑话。
这没有蒙过胤禛,当即拆穿了礼仪的阴谋,随即,胤禛一行才向百官靠拢。
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了,待胤禛与众兄弟打完招呼,老三胤祉却首先和胤禛打起趣来。
胤祉:居士,从何而来啊?
胤禛:来处而来。
胤祉:从何处去?
胤禛:去处而去啊。
胤祉:堪破味识,不饮酒,汝能持否?
胤禛:能持。
胤祉: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
胤禛:不能持。
胤祉:那我也不能持。
完罢,从魏东亭开始,众人因欠款希望老四手下留情便轮番给胤禛敬酒,都被胤禛一一拒绝了。这一段敬酒理由和拒绝理由也颇为精彩。敬酒者无一获得好处,皆失败而归。此处不表。
问题是,老三胤祉为什么在这里和胤禛扯起了咸淡,或者说是话中藏话,他说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家知道,老三胤祉这人,是朝中清流的靠山,有智慧有头脑,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政治魄力不足。此番追比国库欠款,他也是债务人之一,且多达四十余万两,不过他不是把钱拿去挥霍浪费掉了,而是在修书立撰。所以,他急,也不急。
说他急,是因为康熙有指令,必须要清查追比欠款,这是推不掉的。说他不急,是因为他干了正事儿,估摸着康熙不会把他怎么样。
所以,在这堆欠着国库欠款的官员里面,老三胤祉之所以来接风,大概是应势而为,不是真的要老四手下留情。既然如此,依照老三的为人,岂能看不透老八一干人等的阴谋,所以,他还得为老四提个醒儿。
他知道老四是信佛教的,于是一开始就给老四打起了佛语,称胤禛为“居士”。二人也甚是默契,一应一答,便把其中的奥妙全都抖出来了,众官当然还在云里雾里。
一是相互作了交流,提醒胤禛又摊上烫手山芋了。胤祉问他的来去情况,胤禛回答“从来处而来,去处而去。”表明双方都已经知道追比国库欠款这事儿的情况了。缘何,因为来去都一样,差使一样不好干,这次或许比江南筹款更险恶复杂。
二是提醒百官宴用心险恶,提醒胤禛小心从事。“堪破味识,不饮酒,汝能持否?”胤祉是想告诉他此刻百官宴的险恶用心,让胤禛有所防备,胤禛心知肚明,回答曰:能持。
三是表明自己的立场,间接为自己伸张。要说胤祉有没有私心呢?有,因为他自己也欠着国库的欠款,但是胤祉却与其他官员不同,他也寄希望通过提醒胤禛来给自己伸张情面,表明自己的立场,这就是他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所以他说:“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胤禛回答:不能持。这个回答和很灵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胤禛还是回答“能持”,那就太浪费胤祉的一片好心了,所以说胤禛也不是全然毫无情面,他得还了胤祉提醒他的这个人情,故回答“不能持。”胤祉心领神会地回答“那我也不能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