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纪年

闲话纪年

      有两个朋友问了我二个关于干支的问题,一个问“立春之后春节之前到底属什么属相”,另一个问“为什么在资治通鉴中会有大量的干支纪日错误”。第二个问题虽然涉及的资料十分庞杂,但确实是个有趣的课题,容待闲暇时再细细研究。而第一个话题却是一个近年来争议较多的话题。立春之后属什么,其实就是干支纪年的起点到底是立春还是正月初一。网上是各持己见,谁都说服不了谁。这个问题虽然涉及的概念比较多,但要掰扯清楚其实并不难。

一、 仰观于天、俯察于地

    所谓纪年问题其实就是历法问题,也就是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古人通过对天体运行的观察,来确认三者之间的关系。

    先说日,顾名思义,就是古人通过对太阳的观察,以太阳的一升一落为一周期。这个周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23小时56分4秒,加上这个期间地球公转约0.986度所折合的3分56秒,合计24小时。当然,古人并不知道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而以为太阳围着地球转,所以用日来表示这个周期。

    其次,是月。古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以月亮的一盈一亏为一个周期。不过这个周期并不是俗称“恒星月”的月球同步自转周期27.32天,而是指从地球上可以观察到的,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变化而呈现出不同形状的月相周期,即常说的“朔望月”周期29.5天。因此在传统历法上,月分成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

    至于年,则涉及到年、岁两个概念。《周礼·春官》中记载,“正岁年以序事”。汉代郑玄将这一条注释为,“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时作历日矣” 。关于中数和朔数,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月令》的疏中解释为“中数者,谓十二月中气一周,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谓之一岁。朔数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谓三百五十四日,谓之为年。此是岁年相对,故有朔数中数之别” 。简而言之,年对应的是以月亮运转周期为核心的太阴历,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五十四日;岁对应的是太阳运转周期为核心的太阳历,一岁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

    一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其实就是太阳绕黄道一周的时间。而指示这个周期的是岁星,也就是木星。古人发现木星在黄道周天运行一周的期限是十二年(实际为11.86年),因此将黄道周天360︒平分为十二份,称之为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称为一岁。因此,木星也就称为岁星。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和十二星次在起迄界限上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当。明朝徐光启就曾用十二次的名称来翻译十二宫,如把白羊宫翻译成降娄宫、金牛宫翻译成大梁宫等。

    在十二次的基础上,古人又将太阳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均等分成二十四份,并分别对应季节、物候、气候等变化现象,称之为二十四节气。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次相对应,处于次端的称为节气,共十二个;处于次中的称为中气,也是十二个。前文所引的中数就是源自中气。但是按时间平分的平气法没有考虑到地球公转时上下半年运转速度不同,因此并不精确。徐光启在引入十二宫概念时,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一次微调,将各宫分野的起点和中气相连,并以15︒为一个单位,将黄道周天分割成二十四份。微调后的二十四节气采用西方天文学观念,以黄道与天赤道相交点春分为黄道刻度起点。

    在确定黄道十二星次的同时,古人还将天赤道平分为十二份,称之为十二辰(就是所谓的子丑寅卯)。辰按照古书的记载“日月之汇是谓辰”,也就是说十二辰标注的是每个月日月交汇的位置。与十二星次由西向东运行不同,十二辰是由东向西运行的。为了适应十二辰的运转,古人创造性的想象出一个与岁星反向运行的“星”,称之为太岁。郑玄在《周礼.保章氏》注释中说,“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这也是十二辰后来被称为十二地支的缘由。

二、闰月与闰年

    次、气、辰三要素的确立,意味着可行的历法必须兼顾阴阳两历的特点。因此,古人通过置闰法来解决阴阳两历之间相差的10.875天。在确保每月朔望不变动的情况下,每三到二年设置一个闰月,通过十九年七闰法来平衡阴阳两历的误差。设置闰月的好处是月亮朔望周期得以保留,同时确保了每年年初位于冬末春初,使得四季不至于紊乱。当然,缺点就是太阳回归年的实际天数遭到了人为的忽视。

    十九年七闰法虽缩小了阴阳历的误差,但将闰月置于何时仍是个问题。秦朝将闰月置于九月之后,这样就导致了年末月令与节气不相符。因此唐代对置闰法进行了一次调整,改为两个冬至之间(冬至所在月不算)如果有十一个整月,当年不置闰,如果有十二个整月则置闰。没有中气的那个月就是前一个月的闰月,称为闰某月,闰月的长短(大小月)由当月的朔望决定。这种置闰法被称为无中气置闰法。

    公历(格里高利历)采取的置闰法称为闰年法。格里高利历的前身是凯撒大帝颁布的儒略历。古罗马建城时全年只有十个月304天,岁首是春分所在的三月。与太阳历相差的61天则被作年与年之间无规律的冬日看待。第二任罗马王努马时,在年前年后各增加一个月,全年合计十二个月355天。从天数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罗马人采取的也是太阴历。那么每年多出来的11天左右,则通过每二年增加一个二十天左右的特别月来予以调整。而这个特别月置于什么时候、设置多长,则由大祭司们决定。由于特别月往往因盛大的丰收或重大事件设置,所以罗马人民在这个特别月里往往只做两件事—泡澡和喝酒。发展到后来,大祭司们为了私利或政治需要,随意设置特别月或任意延长特别月。到凯撒执政时,罗马历与实际季节的偏差已达到80天以上。以至于伏尔泰讽刺道,“罗马人常打胜仗,但不知道打胜仗的是哪一天。”为了革新历法,凯撒将纯太阳历的埃及历法引入罗马,规定一年十二个月共365天,每隔三年增加一个闰日,放在天数最短的二月,有闰日的那一年称之为闰年。这个历法用盖约·尤里乌斯·凯撒的氏族名(即尤里乌斯,清末民初时译作儒略)命名,被称为儒略历。执行历法的仍然是大祭司们。不过搞笑的是大祭司们错误地将每隔三年增加一个闰日理解成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日,以至于到奥古斯都时代不得不停止了三次置闰,才使历法回归正常。

    四年一闰比太阳回归年的365.2422天多了0.0078天,因此每128年就会多出一天。到了十六世纪晚期,儒略历比地球公转多了10天。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新历法,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如此一来,每400年就消除了三个闰日,使得格里高利历每年平均时间缩短为365.2425日,也就是说每3300年才会再多出1天。至于多出来的十天,格里高利十三世开启了“金手指”模式,下令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为1582年10月15日,这就是世界历法史上著名的“消失的十天”。

三、纪日、纪月和纪年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早期历法都是太阴历,因此纪日的方法大多是以朔日为月首的第一天,然后按次序纪日。不过,先民们的纪日法却十分特别。以十天干搭配十二地支,形成六十甲子,亦称六十干支。从甲子日开始,每六十天一个轮回。干支纪日的方法起源何时已经不可考了,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的干支纪日记录,甚至出土过一枚完整记录六十干支的牛骨。干支纪日连续不断的记录可以追溯到鲁隐公三 (前720) 年二月己巳日。从这一天起到现在整整2739年从未中断或错乱,堪称世界上最久远的纪日法。前面提到过,十二地支起源于十二辰,而十天干的起源则已失考。历代商王名字中都有一个天干,甚至在甲骨文中考订出的几位商王先祖的名字中也有一个字取自天干。

    说到纪月,又要提到天上的星星了。古人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一年中会分别指向不同的方位,这个动作被称之为“建”。因此当斗柄指向哪一辰时,就将这个月称之为建某月。如指向正北方的子辰时,这个月就被称为建子月。子月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由于冬至日短夜长,被认为是阳气始生之日,所以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历法中备受重视,不少民族的新年就始于冬至。虽然古人很早就用十二辰来纪月,但是在正式历法中仍用正月、二月等序数词来标注月份。用干支来标注月份是唐以后才开始的,不过以民俗为主,官方正式历法中并未采用。

    纪年最初与岁星挂钩,古人以为木星运行一周是十二年,一年走一个星次,因此就用岁星所在的星次作为纪年。具体写成岁在某某。例如《国语·周语·景王问钟律》中记载:"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岁在鹑火就是指岁星走到了鹑火次的位置。前文提到过岁星实际运转一周只需要11.86年,也就是说每年岁星实际跨越1.01166个星次,每八十六年就会多走一个星次。一旦岁星超跑了古书也会记录下来,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就是说这一年岁星原本应该在星纪次的,结果跑到隔壁的玄枵次去了。

    随着岁星纪年的误差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放弃岁星纪年法,改用虚拟的太岁与十二辰来纪年,以忽略岁星的超跑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是岁星纪年与太岁纪年最发达的时期,十二辰也有了一些更为绕口的名字。例如子被称为困顿、丑被称为赤奋若、寅被称为摄提格等等。例如屈原的《离骚》中有一句"摄提贞于孟陬兮",意思就是说他生于太岁位于摄提格之年,也就是寅年。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设立年号建元,从此帝王年号纪年成为官方认可的主要方式。不过作为一种辅助的纪年方式,汉武帝借用太岁纪年法颁布了一套新的纪年规则。司马迁的《史记·历书》做了详细的记载:“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 ’,月名‘毕聚 ’,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用以纪年的焉逢摄提格,就是太岁纪年法。唐代的司马贞著的《史记索隐》中,这样解释焉逢摄提格“岁阳在甲云焉逢,谓岁干也。岁阴在寅云摄提格,谓岁支也”。这段话虽然意思十分明白,但却留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前面提到过岁阳指的是岁星,岁阴指的是虚拟的太岁。太岁走到十二辰中的摄提格也就是寅位不难理解,但岁星走到焉逢即甲位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岁星走的应该是十二星次,什么时候变成了天干?或许汉代颁布太初历时,重新将过时的十二星次进行了重新的编订,借用了十天干的概念。如果是这样天干的来历倒也说得通了,但是史料上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着实令人费思量。

    到了汉章帝时期,彻底放弃了错误百出的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也不再用焉逢摄提之类绕口的纪年,而是用简化的干支予以纪年。

四、年初岁首奉正朔

    关于历法的基本概念啰嗦了一大堆,最后来讨论年初岁首的问题。

    首先,一年的第一天是哪天在中国古代是个天大的问题,也是王权最重要的象征。孔颖达疏在《礼记·大传》的注疏中说,"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上古三代在建国后,都会颁布历法,明确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朔)。夏朝时,以建寅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以建寅月朔日清晨为新年第一天的开始;而商朝则以建丑月的鸡鸣时分(丑时)为新年的开始;周朝则以建子月朔日夜半为新年的开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以农历十月的建亥月为正,沿用周朝朔日夜半为初一。汉高祖立国后,沿用秦历,仍以建亥月为一年之始。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时,恢复夏朝旧制,仍以现在的正月建寅月为一年之始。如果,诸侯不奉天子的正朔,一般都是谋反的象征,除了兵戎相见别无二途了。汉武帝之后的历代帝王,登基后往往用改元来代替改正朔,新年的第一天从此就不再变动。因此,根本不可能存在某些人所主张的阴历以正月初一为年初,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岁首的情况。

    其次,前文也提到过世界各个民族在早期大都采用太阴历,因为日、月两个概念是最先确立起来的。当先民们发现太阴历与太阳回归年不相符时,大都会进行历法改革。一种是用纯太阳历替代太阴历,这样月的历法意义就消失了。但是日作为最基本的历法单位仍被保留了下来,即便太阳回归年是留有余数的,也需要用置闰日的办法来迁就日的概念。另一种就是我国农历,在保留太阴历日月历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置闰月实现阴阳合历。这种阴阳合历并不是说阴阳历并行,而是以太阴历为主,辅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二十四节气在历史上从没作为一种历法独立存在过,始终是太阴历的补充,即以阳济阴。

    第三,在前文介绍中外历法时也提到过,中气远比节气来的重要。世界各民族在确认新年第一天时,有定冬至的、有定春分的,但几乎没有定立春的。孟春纪正月的定月标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中气谷雨,而不是第一个节气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体系中节气的地位要远低于中气。而且,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早在夏朝,古人已经发现并记录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中气了,而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则是汉代之后的情况了。因此强调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有如何如何重要的意义,属于找错了立论依据。

    第四,很多人都认为农历年使用帝王年号纪元的,干支则往往用来纪岁。而生肖从属于干支,因此属什么要跟着节气走。其实从前文就可以看出,六十干支最初只有纪日的功能,纪月的是十二辰而非干支(唐以后的干支纪月并非官方历法,而是民俗所为)。纪年的是岁星和太岁所在的十二次或十二辰。而且从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就可以看得出脱胎于太岁纪年法的干支纪年法从一开始纪的就是年,而非岁。将二十四节气称为干支历,根本就是以讹传讹。

    第五,所有历法的最小单位都是日,年月的盈余通过积余置闰的方法回归于日。但是节气说却认为只有立春这个时点之后才算新的一年,之前算旧的一年。也就是说,某日23:17太阳抵达立春点开始算新年,试问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古人靠什么来庆祝新年呢?古人的生辰八字年月日时可不包括分秒啊!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立春是岁首,生肖年应该跟随节气变化,网上已经有了很多说明文章。大都认为是民国改元公历惹的祸,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只补充一句,2017年,国家颁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 33661-2017),明确干支纪年法和生肖纪年法的新年起点全部为农历正月初一的零点。啥也别说了,奉我朝正朔吧!

                                                                                                                            己亥 二月廿二  作于书如羽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