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圣诞夜,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都没有吃东西。她又冷又饿,缩在墙角擦亮了第一根火柴,她在火光中产生幻觉,看见了喷香的烤鹅;擦亮第二根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擦亮第三根火柴,她看见了久违的外婆,她想让外婆留在自己身边,于是就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当火柴熄灭的时候,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小女孩就这样在圣诞之夜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去,没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契诃夫的《万卡》让我想起安徒生的这篇童话,同样可怜的万卡让读者越读越心碎。趁着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出外去做晨祷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偷偷的给自己的爷爷写信,万卡吃最差的饭,因为照顾婴儿而睡不了觉,总是被打,被皮带抽,“这儿的人都打我”、“我连条狗都不如”、“我再也熬不下去了,简直只有死路一条了”……虽然才9岁,但万卡早已体验过人间的残酷,他还看到了城市里的种种阴暗和人性的堕落。万卡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因为只剩爷爷一个亲人了,而在万卡的记忆中爷爷是什么模样呢?
地主席瓦烈夫家的守夜人的模样。那是个矮小精瘦而又异常矫健灵活的小老头,年纪约莫六十五岁,老是笑容满面,睒着醉眼。白天他在仆人的厨房里睡觉,或者跟厨娘们取笑,一忽儿在女仆身上捏一把,一忽儿在厨娘身上拧一下,发出苍老的笑声。“咱们来吸点鼻烟,好不好?”
吸烟、嗜酒、好色、举止粗俗、野蛮,这样一个人万卡心心念念的期盼着能拯救自己,而令读者难过的是结尾万卡在信的地址一栏写到“寄交 乡下祖父收”,9岁的万卡根本就没有爷爷的地址,最后一丝救命稻草也是梦幻,这封寄不出去的信,让我们知道,万卡多么不幸、天真、又善良。
结局的万卡把那封宝贵的信塞进了筒口,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爷爷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契诃夫在《万卡》结尾给一直揪心写信的万卡一个安慰,一个甜甜的梦。而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被外婆搂在怀里,飞到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
残酷的现实如果是无法改变的话,作者就用他的笔来带给人们希望的温暖,即便这种温暖只存在于梦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