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第二章:陈胜造反之铁网帝国
艺凡: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有没有担心他的成果不稳定的问题?
易中天:有的,为此秦始皇还做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废封建,设郡县。
艺凡:对,当时是李斯提出来的,他的观点是,封建并不保险。周王分封的诸侯到处都是,何其之多。保卫了天子吗?没有。他们自己反倒视如寇仇,打得不可开交,周天子连和事佬都做不成。封建诸侯,是维稳呢,还是添乱?
易中天:秦始皇秦始皇的看法则更深刻。他干脆认为诸侯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安定因素”。结论是:实行郡县制,帝国才能长治久安。
艺凡:历史证明,秦始皇是对的。
易中天:秦灭亡的时候,封建在项羽手中复辟了,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王。结果怎么样呢?重开战端的忧虑不幸被秦始皇言中。而且最后灭了项羽的,正是被他封在汉中的刘邦。
艺凡:听说刘邦也差点走了项羽的道路?
易中天:刘邦称帝之后,同样面临着“要封建还是要郡县”的纠结。最后迫于压力,不得不折中调和,搞“一朝两制”,在天子直辖的畿辅设郡县,畿辅之外封王侯。这就是郡县与封国并行的“郡国制”。
艺凡:刘邦这也是一种政治妥协,结果刘邦的皇帝生涯,竟是在平叛中度过的,而且按下葫芦起来瓢。
易中天:不仅仅刘邦,此后的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连续三代不得安宁,前有诸吕封王,后有七国之乱。朝廷不得不殚精竭虑,软硬兼施,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才算摆平、。
艺凡:封建,岂非“战争的策源地”?
易中天:封建制不可恢复,郡县制不可废除——“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艺凡:封建与郡县到底谁好?
易中天:立场不同,结论也不会相同。但可以肯定,秦的灭亡绝非因为实行了郡县制。相反,这种制度是有利于秦帝国的。那就来看看秦的郡县制。按照郡县制,帝国不再分封诸侯,而是分为中央和地方。中央有国家元首,这就是皇帝;有政府首脑,这就是宰相。宰相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相当于政府部长。
艺凡:那地方吗?
易中天:地方则分为郡和县。县隶属于郡,郡隶属于中央。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大县叫县令,小县叫县长。他们的副职,郡有郡丞、郡尉,县有县丞、县尉。
艺凡:那县呢?
易中天:县以下,是乡。乡的负责人,是三老。乡以下,是亭。亭的负责人,是亭长。亭以下,是里。里的负责人,是里魁。里以下,则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显然,秦的郡县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系统。中央政府管郡,郡管县,县管乡,乡管亭,亭管里,里下还有什和伍。至高无上的是皇帝,最底层的是小民。
艺凡:这是一张铁网,既不疏,更不漏。
易中天: 秦,就是这样一艘泰坦尼克号。现在已经无法确知这架机器的安装和运行情况。但可以肯定,它的设计复杂而缜密。整个系统以县为关键,为节点。县及县以上三级:中央、郡、县,设官;县以下也是三级:乡、亭、里,设吏。官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和任命;吏则“乡绅”,由本地有产业或有德行的人充任。郡县长官是外地人,而且可以调任,就不怕他们变成一方诸侯;乡亭小吏是本地人,则足以摆平江湖,搞掂子民。
艺凡:这样就没有反叛的可能了。
易中天:几乎没有。
艺凡:秦始皇放心了吗?
易中天:也没有。且听下回分解,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