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光下的罪恶》
“是的,人之子的心里,也充满了邪恶,只要活着,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疯狂。”整体上,阿婆的故事里虽然回回有人死,但并不影响它们轻松愉快的本质。类似这样的偶发感叹(这句倒不是出自波罗口中)让人意识到这个眼睛里闪着狡黠绿光的小胡子内心必有的沉重一面——没人能见过如此多邪恶而不受影响。
《阳光》的整体设定和阿婆早几年的短篇Triangle at Rhodes有相似之处:男人克星女人宿敌的风情万种女演员在度假时离奇身亡,同行的绿帽丈夫和新晋裙下之臣,以及后者的妻子都在嫌疑人之列。不过这种相似基本集中在前半篇。
在水落石出之前,这个案件里的red herring格外多,其中还包括波罗口述的“scenario B”。有意思的部分是波罗解释了他常用的那种“捡面包渣”推理法——就像给被打乱的拼图找到正确的嵌入口。
阿婆是真的爱给配角拉郎配。
2.《牙医谋杀案》
"One, two, buckle my shoe
Three, four, shut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lay them straight
Nine, ten, begin again."
这一部我更喜欢剧版的改编。开头哼唱的那个有点诡异的童谣很能渲染气氛,对几个人物的身份的修改也让故事线显得更简洁有说服力,原著里嫌犯混淆视听的手段稍嫌多了些,觉得不够聪明。
这部的核心是“受害者是谁”和“谁是受害者”,其中还穿插了一点对英国政治生态的观察和对间谍的调侃。案件之外,这本书的章节名应该是波罗系列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之一了。
3.《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谎话就是把一些没发生过得事情说成已经发生过。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能发生一件事。在那一时间、那一地点,无数其他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而对我来说,只要想到一件没发生过的事,所有其他没发生过的事就都会朝我的脑中涌来。……而要是我的脑海中充满了这些东西,我怕我会忘记站稳并扶好栏杆,然后就掉下去摔死。”
“人们吩咐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往往说得含糊不清,也没什么道理。比如,人们常说‘安静’,但不会告诉你要安静多久。有时你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勿践踏草坪’,其实它应该写清楚到底是‘请勿见他这块牌子周围的草坪’,还是‘请勿践踏本公园内的所有草坪’,因为其实还有很多草坪是可以让人踏的。“
”以下是我行为问题的部分表现:A.长时间不跟人说话;B.长时间不吃不喝;C.不喜欢被人碰;D.生气或困惑时尖叫;E.不喜欢和别人一起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F.生气或困惑时砸东西;G.呻吟;H.不喜欢黄色或褐色的东西,绝不碰黄色或褐色的东西;I.绝不再用被别人碰过的牙刷;J.不进食相互触碰过的不同事物;K.觉察不到别人在生我的气;L.从来不笑;……“
”……如果你迷失在时间里,就好比迷失在沙漠里,不同的是你无法看到这片‘沙漠’,因为它不是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才喜欢时间表,它能防止我迷失在时间里。“
阿弗,一个自闭症男孩,也是本书的主人公,这样描述着自己脑内的各种想法——比我们中的很多人有逻辑多了。
这个故事是从爱丽丝的镜子的另一边看回来:”波段“不同的他们或许就是这样看待这个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世界的,顺便提出一些习以为常的人永远不会提的问题。
从发现小狗威灵顿身上戳着的那把铁叉开始,阿弗一不小心——好吧,也算是他故意的——就完成了一场冒险。他在火车行李架上躲过整个路程,在伦敦地铁里捉过老鼠,成功让妈妈”起死回生“,顺便找到了杀狗凶手。
用天真客观的口吻描述的生活艰难,虽然读起来不艰难,但大概是真的艰难。
4.《H庄园的午餐》
又一次,富有的老太被杀了。美丽的年轻继承人倒是活着,死的是另一个没继承到什么的美丽的年轻人,而前者是头号嫌犯:动机(情+财)和作案机会(一盘亲手做的三明治)俱在,波罗有点不情愿地被拽来翻案。
这也算是个“灯下黑”的案子,结案的方式设计得也相当巧妙。真相大白之后回头再看波罗打探消息时问出来的针头线脑,其实是面包屑一样的有用线索。
少不了的依然是阿婆对英国人某些特性的打趣。
“毕索普太太是一位秉持保守的习惯和观念的女士。她对外国人抱有强烈的反感,而波洛又无疑是个地道的外国人。她非常冷淡地接待他,用厌恶和怀疑的眼光打量着他。……波洛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他得意扬扬地提起最近拜访桑德灵厄姆的事,他仰慕地说起那位皇亲贵胄的平易近人与慷慨仁慈。……毕索普太太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关注王室贵族的动向,这下她被波洛震慑到了。毕竟,如果他们都把波洛先生奉为座上宾,嗯,当然,情况就大不同啦。……很快,她和波洛先生就愉快地谈论起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关于公主挑选合适的未来夫婿的问题。”
5.《好人难寻》
即便是译本,作者的南方口音依然从字里行间透出来。天主教影响深厚的地方,不强调善恶道德似乎是不行的,但这似乎也是各种不道德的来源——大热的天,神父系得严实的领口,“上帝旨意”的压力,人们不是言不由衷,就是神经紧张到崩断。
这十个故事基本都以某种程度的暴力而终结,从出游全家老小被枪杀、智障女被新婚丈夫丢在路边小酒馆,到残疾女的木腿被骗走(犯人之前还骗过别的姑娘的眼睛——rocket是你么rocket),或是破坏了农村“平衡”的波兰难民劳工死在拖拉机轮下,死亡来得这样频繁,以至于三个故事之后你会开始期待下一个故事里死者的出现。
但死亡并不带来怜悯同情之类的感受。或许是因为他们到来得都太突然,都像太白天放的冷枪,像头骨、像金属撞击子弹的声音,像顿悟。
“流浪汉站在那里望着她,没有搭话。他转身面向落日,慢慢挥舞着那只完整的胳膊和另一只残缺的胳膊,比划出一大片天空,他的身形摆成了一个扭曲的十字。老妇人把胳膊抱在胸前紧盯着他,好像她是太阳的主人。女儿脑袋凑向前,也望着他,一双胖乎乎的手无措地垂于腕下。她一头略带粉色的金色长发,眼睛蓝得好似跟孔雀的脖子一个颜色。”
6.《波洛圣诞探案记》
虽然名字挺着像波洛小试牛刀的短篇集,但它其实是个常规长度的案件,而且还挺有意思。破案的关键词大概是“盲区”?
基本上来说,过节的气氛是很危险的。一大家子人凑到一起,完全不缺分分钟可以升级成肢体冲突的陈年老恨。下一分钟,你的餐叉就在对面那人的眼眶里打晃悠了。
“圣诞节洋溢着友善的气氛,确实如此……但它是‘装出来的’。旧日的争吵平息下来,原本意见不合的人同意再一次和解,虽然只是暂时的。”……“圣诞节,意味着一整年都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再次团聚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压力。那些脾气不怎么好的人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让自己表现得和蔼可亲。”……“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压力加身体不适,很有可能使原本只是轻微的厌恶和不重要的意见不合突然升级,表现得更为严重。……如果你要人为地建起堤坝抑制本性的流露,我的朋友,那堤坝迟早会崩塌,酿成大洪灾!”
所以你看,过年其实很危险的。
7.《死亡约会》
挺喜欢在铺陈阶段对邪恶老太一家人的描写:一只坐在大网中央的老蜘蛛,周围捆着的都是她想操纵的人;习以为常的被操纵者,也丧失了逃走的动力。
虽然分析各色人等心理的部分挺有意思,但我不是很喜欢“路人甲犯案”类的解释。
结尾把一对对男女都凑好了,是为了满足波罗的强迫症吗……
8.《尼罗河上的惨案》
《蓝色列车》那一部我记得不是太清楚了,但总觉得《尼罗河》有种《蓝色》和《东方快车》的综合体的影子(not in a bad way)。我很喜欢这一部的开头,即将参加邮轮之旅的几股力量为了某些不能明说的原因朝着埃及聚拢,有种电影镜头刷刷刷扫过的紧迫感。
有钱的年轻继承人很容易死于非命——动机实在太多了,蜜蜂蝴蝶趋之若鹜地来。轮船还是火车其实没什么分别,都是移动中的密闭城堡,不过跟火车比起来,游轮多了个上楼下楼的方向,变数就又多了一层。
“有几个特别的问题……德·贝尔福特小姐所说的,有人偷听到了那天晚上我和她在花园的谈话;蒂姆·阿勒顿先生对他在案发当晚听见了什么、做过什么的供述;还有路易丝·布尔热就我们今早的提问所做的重要回答。另外还有一个事实:阿勒顿夫人喝的是水,她儿子喝威士忌加苏打水,而我则喝葡萄酒;再加上两瓶指甲油和我说的那句谚语。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整件事情的关键之处:有人用一块廉价的手帕和一条天鹅绒披肩把那把手枪包起来,扔进了河里……”——波罗的推理还是一如既往地直到最后一刻才把七零八碎拼到一起,然后得出最不可能的结论。波罗不时会有对于自己虽能洞察人性但仍对阻止罪行发生无可奈何的感叹,这一个故事里,这种叹息声仿佛格外响亮些。
“太多爱情了”大概跟太多钱了一样是没人会拒绝的双刃剑。
9.《感官回忆录》
“食欲与性欲是推动历史的最大功臣:它使物种得以保存和繁衍,它们激发战争与诗歌,它们影响宗教、法律和艺术。整个宇宙就是一个长时间未受干扰的消化与生殖的周而复始循环,生命的每件事,都浓缩为生物组织互相吞噬、自身繁衍、死亡、施肥大地。然后经过转化而再生的过程。血液、精液、汗水、灰烬、眼泪,以及人类在追求意义之中无可救药的诗意想象……”
《幽灵之家》作者的情欲美食心得,充满隐喻(有的其实完全不隐)的插图之外,还附带小半本可操作的食谱,大可以看完书之后照着做些酱料汤水小前菜出来,吃一半用一半——是的,阿连德在书中经常这样建议,连凯撒也跟着被调侃了一番。“如果你不曾考虑过,请注意一个事实:身上涂蜂蜜可以玩很多花样翻新的游戏。克丽奥佩特拉喜欢用一种蜂蜜和杏仁粉的混合物保养皮肤。凯撒和安东尼与她为伍之后都发胖了,不仅因为他们抛下了艰苦的军旅生涯……”
阿连德偏爱的某一类食谱——或者更精确一些,按照书中的叫法,“春膳”——符合拉丁美洲给人带来的一贯联想:丰饶多汁,各种色彩像爆炸般混合在一起,调动起所有感官。书里有一章调侃了“新潮餐饮”:“将朴实无华的鱼,化装成一顶帽子上来,……当我终于痛下决心,把叉子插进去,整盘菜就分崩离析,雕刻成一只蜜蜂的小红萝卜掉到我腿上。……新潮餐饮可以很有趣,但谈到食物——以及男人——我偏好味道浓郁而外观单纯,就像一条对自己的赤裸不觉得羞耻的诚实的鱼。”
10.《沉默的证人》
这又是一个人物有趣过案件本身的故事。
有钱的老小姐总不缺穷亲戚,也总大概率非自然死亡。波罗出场前,死者招待晚辈——也是潜在遗产受益人——的一场戏,又是对某个时代某个人群的怀念。
”我被一种奇特的氛围笼罩着,一种已逝时光的氛围——悠闲、雅致的时光,“绅士和淑女”的时光。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隐居之所’。淑女小姐坐在这儿做着手中的针线活儿,要是家里最受宠的男人在这里吸支烟,事后不知要怎么好好地抖抖窗帘通通风呢!”
11.《古墓之谜》
“我的职业教会了我一些东西。其中之一,也是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谋杀是一种习惯……”波罗如是说。
案子的套路还是看起来很眼熟的:受害人死在房间里,一开始看起来似乎没人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进入房间杀人再脱身。每个人都有不在场证明(不过波罗当然要怀疑每一个人)。第二个受害人出现了——因为发现了案件的关键而被灭口。然后波罗指出了那个看起来最不可能的凶手。
虽然老套,却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阿婆这一次也观察并嘲讽了一部分人性: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征服与臣服、爱恨间的一线之隔,诸如此类。
还是要相信统计数据啊。
12.《复仇女神》
Miss Marple系列之前看的都是剧,这是第一次找书来看。同系列的其他故事没看过不好比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后期作品的原因,这本整体的风格格外“老年”——当然,Miss Marple一直都是老年,但印象里之前的故事要更eventful一点,还有点活泼的火花之类的。相比之下,这本显得很pensive。
某种程度上,Marple和波罗一样,都是利用他人眼中自己的“劣势”来收集情报,甚至玩一两手出其不意。
“她们很有涵养,也很谦和,是那种马普尔小姐年轻时所谓的(现在已经不流行这么叫了)淑女们——有一次她管她们叫“过时女人”,她父亲纠正道:‘不,亲爱的简,不是过时,而是落难贵妇。’”——类似这种来自Marple的零星观察,是很有时代感的。
13.《候场》
出场前进入和准备进入状态的演员们。
(在多抓鱼抢了四五回终于抢到了。)
14.《该我开枪了》
《深夜小狗》作者的短篇集,写实和非写实风的人性百面。
马克哈登看起来是不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happy ending多无聊,多有违自然规律)。《溺水》的男主人公说:“那么多年,我一直幻想着好莱坞大片似的父子母子重逢。他哭着向我们道歉,我们喜极而泣。现在明白了,这种经典桥段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发生。”所以他从水里捞出了性格恶劣的凯利之后,他的生活完全没有变过——偷钱的儿子恶习难改、两条宠物狗逐只死于高龄。凯利也只答应去参加他未来的葬礼。
其他的几个故事,从类科幻的《啄木鸟和狼》(火星志愿旅居者从平淡的日常过渡到残酷求生,最后新生儿和母亲获救回到地球的故事,她在结尾处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疑似冒险失败者的绝笔信《丛林深处有什么》(丛林深处有的,当然是人性的不加掩饰),到有点像神话故事新编的《海盗与公主》、瞄准了游乐场事故几分钟的《码头塌了》,和有点魔幻的《该我开枪了》,都精准地找到了某种人性、情感,或是人际关系中最不堪一击的那点,然后轻轻一戳。